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秦汉时期秦地民间的筝

  秦汉时期秦地民间的筝

  诚然,公元前237年,秦丛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过: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史记?李斯列传》)

  是不是从此“击瓮叩缶、“弹筝”都在秦地销声匿迹,秦地不复有自己的“秦声”了?我们承认李斯话的史料价值的真实可靠性,但也得承认几千年秦地活的音乐活动的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承认和接受李斯的观点,是说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的确在秦朝廷的礼乐活动中,曾一度“弃击瓮叩缶”和“退弹筝”。正象他每灭一个东方诸侯国家,就仿照被灭国家的宫殿,在咸原北坂造一个宫殿一样,也引进了这些诸侯国家的典章制度与文物典故。这也正是秦始皇帝作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处.但他的统一六国,建立从自己开始的大秦帝国,却有一个原则,这就是用秦国的典章制度为基础去实现统一。这当然首先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建立郡县制”和统一货币等诸多方面;文化、礼乐也不例外。这绝不是单纯的理论推断,而是有着雄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文化传统。我们还是先看看承秦制的西汉的秦地民间情况吧。桓宽在《盐铁论》中曾说:

  往昔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击而已。(《散不足篇》)

  桓宽是西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人,家汝南(今河南上蔡),时任为郎,官庐州太守。《盐铁论》是他根据汉昭帝时(前86—前74年在位)盐铁会议上御史大夫、大司农桑弘羊(前152——前80)与贤良、文学们的辩论纪录整理汇编成的一部著作,共六十篇。这里的“往昔”二字,自然是指会议召开的始元六年(前81年)以前了。会议是以“问民生疾苦”为目的的。自然从公元前237年到前81年间,也包括在这一“往昔”之内了。这期间,秦地民间的酒会和其他节庆日的文娱活动,群众仍然是用击瓮、叩缶、弹筝来庆贺的。可见秦地民间,并未因秦朝廷的退筝、弃击瓮、叩缶,而忘记自己熟悉的,能抒发自己情怀,表达自己心声,又有着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乐器。所以说,秦以后,秦地无弹筝活动的看法与说法是无根据的,想当然的。如果,我们再根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所引《盐铁论》的话,那就更明确了。《文献通考 原文是:

  贤良曰:“古者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今富者鸣筝、调瑟、郑舞、赵讴。”这里,为我们明确地提供了汉代秦地民间的娱乐活动,已广泛地引进了东方诸国的乐舞,如郑舞、赵讴;但仍不忘“鸣筝”。此其一也。

  有人或许要说,一部书的资料,证据欠丰,有孤证之嫌。那么,我就再引一书的记载。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

  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改作也。(卷六)

  应劭(?一204)汝南南颖(今河南项城)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宦家庭,曾任泰山太守,博学多才,著书十一种。对汉代“朝廷制度、百官仪式”十分精通。《风俗通义》作为类书,属工具书,有着很高的权威性。他所说的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前后的并州与凉州流行着一种与筑身不同,却与瑟极相似的筝,这就告诉我们两点:一、秦地民间仍流行着秦筝和筝的活动;二、这种筝在原形制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人或许又会说,并州即今山西太原一带,与秦无涉。是的,并州非秦所有,但凉州与河西四郡却一直属秦地。(汉凉州有今甘肃东北部、宁夏及陕北一部分)由此可知,东汉时期秦地仍有筝艺的活动。此其二也。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