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清初王曾翼在《甘州府志》也说:
乐操土风,而以拈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西陲最尚。(卷四《风俗》)
这是说河西四郡的甘州(今甘肃张掖、酒泉一带)的土风善卜卦占德,所以在卜卦、占德时,仍叩缶、弹筝,继承了先秦时的遗风。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当地的“土风”。这同样可以说明自公元前237年秦朝廷弃缶、退筝后,秦地并未不复有筝存在。
其四,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人,汉代有一代著名的筝艺术家和理论家,他就是侯瑾。侯瑾在《筝赋》中谈到秦筝在当时民间流传的情况时说:
享祀祖宗,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汉代太史令、大科学家张衡(76—139)也在他的《三都赋》中写道:
弹手吹笙,更为新声(《文选》)
另一女诗人蔡琰(蔡邕之女,博学能文,又精乐律)在《悲愤诗》也说:
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逮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七”。20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此诗又见《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
汉人《古诗十九首》之四也有:
今日良宵夜,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同上)
由上面所引汉代各方面人士所写辞赋诗文,可以具体看到秦筝在汉代几百年间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秦地广泛加以应用。从宗庙祭祀到秋神报赛,又从宴请嘉宾到日常娱乐,从乐人到各阶层的群众,都用筝来“奋逸响”,移风易俗,还把它当作高尚的音乐活动。此外,还创作了不少新筝曲——“新声”,了解了上述情况,自然排除了秦“退筝”后,秦地再无筝活动的说法。
这里,或许还会有人提出疑问。那么,我们后面再通过秦汉朝廷与乐府用筝的史料,加以论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