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粉饰太平盛世,设立专门培养伶人、歌妓的“教坊司”衙门,每逢佳节都要举办春灯画舫、杂耍鼓吹、丝竹笙歌、戏曲表演。当时金陵的音乐戏曲活动平时就很普遍,秦淮河两岸河房珠帘、星萧歌声通宵达旦,其中有戏曲、小曲倚歌、昆腔、十番、弹词、花鼓等,尤为突出的是河中穿梭往来演唱、演奏扬州、秦淮小曲的船只。此时的江南小曲演唱又专称为“小唱”,是一种只唱不说的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唱形式(后在清·乾隆前后,这类小曲开始向说唱音乐过渡)。“小唱”和“小曲演奏”是当时古吴地区最为广泛的音乐形式,因当时的古筝主要用于这种形式之中,所以随处可见。其演奏、伴奏的乐器还有琵琶、月琴、笛萧、檀板等。《杨州画航录》中所说的“年年肠断玉萧声,檀杨红牙小部筝”这种清代流行于扬州地区的乐器演奏设置就是明代小曲演奏形式的延伸。
明时,金陵有一个叫李节的人,是位弹筝离手。据,明《江宁府》志载:“江宁(即:南京)教坊中,有一季节善弹筝,为度由(作曲)者何良俊所赏识,誉为第一”。当时邀教坊乐工以筝·琶佐民是南京官场的常例。明·盛时泰在酒宴上听了李节的演奏后,作诗这:“酒清香精夜掐筝。弦上凉生六月冰。但许风流擅南馆,不教飞梦绕西陵”(《听李节弹筝》)。明和州学正文文水步其韵和通:“泪治寒玉泻秦筝,片片清声似断冰。一曲浑疑李凭(唐乐师,善基度)在,不知秋旅是金陵”(《和盛仲交,元朗席上听筝诗》)。何良俊又和韵与筝唱和:“海调寒泉泻玉筝,冷冷标格映滑冰,愁中如鼓秋风曲,不负移家住秣陵”(《教坊李节筝歌》,秣陵为南京别称)。
明时的古筝,在古吴地区流传比较广泛,施绍辛在他所著的《花影集》自序中说:“宝瑟银筝之鼓,南浦西楼之感喟,随时随地莫不有创谱新声”。余杯在《金陵杂感》诗中写道:“六朝佳丽晚烟浮,擘阮弹筝上酒楼”。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云:“扬州清明时……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岗,斗鸡蹴约,茂林清樾,劈阮弹筝”。
此外,明代古筝的流传情况,还可借月亮工的《书影》得到了解。《书影》载文:“……田玉环亦以善筝名。……皆姑苏、太仓同名琶声表仪、扬里巷所歌陈、隋调耳。……又弹对吟胜于弦。不知者若以为象也。”他介绍了天启甲子(公元 1624年)时的古筝名手田玉环,她的古筝演奏风格兼有苏州、太仓一带的琵琶音韵和仪徵、扬州地区所流行的陈(南朝)、隋(隋朝)民歌曲调风格。并说:田氏弹筝时的吟揉手法。有古琴之韵味“不知者苦以为琴也”。文中还对时年九十有余的梁三始筝艺如何绝妙,“少时豪闻局中”的刘弱的古筝弹唱如何感人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明代后期,统治者腐败,政局动乱。烽烟四起,明王朝摇摇欲坠。古筝在古吴地区地非明初、中期那样繁盛,虽不象周亮工折说的那样“嗟乎!筝,亦艺耳。嘉、隆(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一1572年)所传世无存颖”(《书影》),但也是“叹银筝,零落朱弦”(明·陈铎词《满庭芳》)的趋向衰害了。
清代时,古吴地区其特定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虽然仍是“款摇画航藏歌妓,和前的丝弦展可听,轻敲檀极声声细,婉转歌喉字字清”,(清·华广生《白雪遗音·南词》)和“千家养女先教曲”(清·郑文们州》)的状况。但主要流传在民间的古筝,其技艺多半在被人歧视的开户、伶人、艺技、艺人们手里掌握,成为他(她)们赖以谋生的工具,“红振灯下啭鹏喉,玉笛银筝韵欲流,安得阿姨三百万,为卿破费作缠头”(《听春新咏》)。成为达官贵人们空虚奢侈生活的点缀,“神游玉柱金兰外,心醉灯红酒绿中”(《止庵诗外集·咏筝诗》)。正因此,清代古筝在吴地的流传史料记载少至之极,只能借助于当时的小说、札记(《秦淮艳史·秦淮画访录》、《吴门画舫录》、《板桥杂记》、《扬州画访录》、《红楼梦》等)中的章节、片断、摘句予以了解、或引证了。
清时很多地区的说唱和歌舞向戏曲形式过渡,促使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原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的说唱曲种,或形成了各自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色彩的剧种。因此,为古吴地区文化中心的南京秦淮河畔,盛行于明代的小曲“传歌”和古筝弹唱渐少,古筝也随之仅成了消闲、或以趋风雅的少数庶士、文人的闭户自娱之器。只有在有演奏场所的“江南丝竹”乐和外来的说唱演出中还时常出现。
* * 近代氛况简说 * *
清末民初,古吴地区的筝人已是凤毛磷角,古筝美妙的音韵在该地区频于绝响。真正在该地区打破这种寂静的,使古筝艺术走出“低谷”的,要数近代古筝大师委树华先生。
委树华先生,字权中,号荫棠,河北玉田县人氏。委先生心诚意敬的崇尚“乐中筝”,更兼为人诚恳、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深得河南遂平的古筝前辈魏子敬先生所赏识和钟爱。娄先生于二十岁的(1925年)被魏氏接纳为入弟子,从此便正式步入筝坛。当时同于师门的还有河北高阳梁在平先生。
魏氏殁后,娄树华先生当即肩负起了弘扬和传播古筝艺术的重担。为了充实筝艺内容、筝曲风格和来源,委先生除整理魏师所传中州古调外,还移植、改编、创作了筝曲十数首。他在向古琴名家章宝忱先生学习古琴的同时,将琴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移改为筝曲;整订《高山流水》(武林逸的)、《灯月交辉》等,丰富古筝曲目。娄先生还于教学的同时,编写《弹筝技法练习为二十一首》。改进记谱方法,改变原来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等。他为筝艺的教学和教材不避艰辛地做了大量的,有着高度价值的工作。娄先生在国内为弘扬、宣传筝艺常常应邀演出外,还应邀赴瑞士、奥地利等国演出(1935年)。成为在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古筝这艺术奇葩介绍到欧洲去的古筝艺术家;1936年,娄先生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制“北派古筝独奏”唱片一张(片号:34804),曲目为:《天下大同》和《关睢》。这是古筝史上的第一个珍贵的音响资料和古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物证;半个世纪以来,广为流传、驰名中外的筝曲《渔舟唱晚》,就是娄树华先生突破地方风格,独具古典风范的,推陈出新的,雅俗共赏的划时代的音乐作品。
娄先生于1940年9月来到南京,供职子“南京考试院”总务处,次年考入“南方大学”法律系学习(具亦工亦读)。41年秋,娄先生与同学赵家壁先生、契友马伯纯、严剑、严洁等人组建了“国风音乐戏曲学会”,会址设在英威街八十号(见图一,委树华先生在英成街八十号)。42年迁至户部街96号,后又迁至大纱帽巷36号。每逢音乐集会和外出演出。要先生必登台演奏古筝。要先生在宁期间,曾以“中国古筝学会”的名义,不辞辛劳的亲自编刻《筝学讲义》教材,在工作之余从事古筝教学和研究,经常应邀参加音乐集会和电台演播,对南京、江苏的古筝艺术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孙梓仙先生就是这个时期受业于他门下的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