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越来越走近人民的生活,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流畅动听的曲调,款款大方的演奏姿势,使得古筝越来越赢得青少年的青睐,使她成为唯一能够与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的民族乐器。目前,选学古筝的人越来越多。据2004年的第五次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组委会方面统计,全中国学古筝的人数,由1986年的不足1000人,激增至2004年的一百万人!而实际上,加之民间演习古筝的人,实际数目可能达五百万人以上。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美誉,由于海内外近五百万人在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之势。”
一股学习古筝的热潮悄然兴起。古筝热悄然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弹筝学筝者已有10万之多。有“古筝之乡”之称的扬州,更是出现了老少群起学古筝的热潮。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弹古筝的人数已达20多万人,古筝年生产、销售近3万台,更有数据称此间学筝人数突破百万。古筝艺术不仅仅在国内发展的如火如荼,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从韩国、日本,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少古筝艺术的追随者。海外旅居华人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捉摸的作用。著名浙派古筝艺术演奏家王昌元在美旅居的二十多年中,她成立起“纽约海外中乐团”、“王昌元筝艺术中心”,中心现已经有美国人、日本人及越南人前来进修,培养学生近百人,这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古筝艺术在异地的推广。事实上,古筝艺术在国外的发展,从古代就有记录了。“自南北朝始,除在我国广为传播外,也东传至古高丽和日本,南传越南,北传蒙古。1840年随着我国广东、福建同胞‘下南洋’,也将古筝艺术带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古筝艺术也为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可以讲古筝是我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乐器之一。”[1]虽然我们的民乐传播相对于整个世界音乐传播来讲,只是沧海一粟,但确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播的福音。
古筝艺术的普及与流派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推广有着天然的联系。约在上个世纪初,全国形成了南北两大筝派之格局。北派有河南、山东派,南派有浙派、潮州与客家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派已经开始在北京传授筝乐。河南近现代名家魏子猷寓居北京时期,在北京“道德学社”授艺,传授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古筝音乐。在北京“道德学社”期间,著名筝家娄树华结识了魏子猷,潜心学习筝艺。魏先生逝世后,便肩负起发扬推广中州古筝艺术之重任。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经常参与北京音乐界的活动,如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等等,对宣扬民族音乐“乐中筝”,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1935年,娄树华参加了“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的旅行演出,先后到瑞士、奥地利等国,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乐中筝”受到国际上的称赞和推崇,为祖国音乐文化争得了光辉和荣耀。之后几年间,娄树华在老师魏子猷传谱的“中州古调”的基础上,又移植古琴曲、江南丝竹曲等曲目,充实了古筝乐曲的内容;并借鉴古琴减字谱改造了以工尺谱为专用的“古筝指法谱”;此外还编定了专门的练习曲(《古筝练习曲21首》)和曲集(《古筝曲选集》)。与此同时还将古筝艺术推广到了南京地区。1948年秋、冬之际,他以“中国古筝学会”名义,自编《筝学讲义》,开辟了北方古筝艺术在金陵地区的发展空间。其筝艺经由弟子继承并推广。
在北派古筝因筝家的宣传推广而广为流传的同时,南派古筝也在努力地向外扩张。最重要的就是潮州筝派与浙江筝派向上海国乐界的跨进。分别是潮州著名古筝演奏大师郭鹰、浙派古筝演奏家王巽之将本派乐曲介绍给当时的上海国乐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流传于广州的主要是客家派。
古筝学院教育事业发端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48年郭缉光(曹正)由琵琶家程午加推荐,进入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曹正开创了古筝艺术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也从而被人们称为中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可以说,古筝教育进入高等学府,被列入教育之伍,为以后古筝人才的培养、古筝艺术的传承乃至大众性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所用的曲目,就是各个流派所挖掘整理的乐曲。由此可以说,流派对于古筝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忽视。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诸多古筝前辈的倡导和努力下,古筝教育、演出、机构建设等各项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上日程,学校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对民族传统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此外,社会对于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艺术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由此各种艺术培训机构、部门批量出现,一些艺术学校普遍增加招生名额,最终影响了群众性古筝普及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北京、西安、扬州、徐州、南京、镇江、上海等地都相继开办了幼儿、少儿、成人的古筝学习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进行教育的同时,研究型的机构也陆续成立。“1980年12月,由曹正倡议,首建‘北京古筝研究会’,并亲任会长。还聘郭鹰、丁鸣任顾问,会员几乎遍及全国。90年代初,会员达百余人,其理事遍及海内外。”[2]其他如陕西、上海、山东等地也相继成立古筝学会,对本地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市古筝学会聚集了大批古筝艺术专门人才,为古筝艺术在当地的传承与发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古筝艺术的史学、演奏法、表演等各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这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古筝艺术的振兴作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参见表一)
表一:中国古筝学会(研究会)明细表
学会名称 | 成立时间 | 成员人数 |
北京古筝研究会 | 1980年12月 | 110余人 |
陕西秦筝会 | 1983年6月28日 | 75人 |
东方筝会 | 1991年10月 | 113人 |
大连古筝学会 | 1997年10月 | 70余人 |
山东古筝学会 | 1997年 | 20余人 |
上海筝会 | 1992年12月 | 100余人 |
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 | 2000年 | 200余人 |
苏州市古筝学会 | 2006年1月1日 | 30余人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 | 1999年 | 200余人 |
此外,古筝学术交流会、艺术研讨会的开展也推动着古筝艺术事业的发展。全国性艺术交流会的开展举办以扬州最引人注目。扬州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张弓老师掀起了“古筝复兴运动”,从1982年第一个少儿古筝训练班的成立,到第二年首家古筝厂的成立,扬州古筝制作与教育事业开始了其漫漫征程。1986年10月26日,第一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州举行,此后每隔四-五年举办一次,至200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交流会参加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充分显示出当今古筝艺术的辉煌发展。交流会研讨学术之余,还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古筝艺术演奏人才,如今天在上海民族乐团旗下担任首席古筝演奏家的罗小慈等等。学术交流会还吸引了新加坡、日本、韩国与美国等一些海外代表的参加。五届学术交流会收获相关论文百十余篇,对古筝的历史、乐器改革、音乐创作、教学、演奏技法以及对传统筝艺的继承和发扬等多方面进行研讨,取得了不菲成绩。比如第二届交流会就“现代筝曲创作”进行了专门研讨,这对新作品的不断涌现,起了促进作用;第五届学术交流会细分为学术交流、筝曲筝艺交流、古筝展示活动三部分,尤其是古筝展示活动对于古筝制作事业给予极大地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