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琴弦上的爱》
——谈古筝乐团教学与培养学生情商的互动结合
《琴弦上的爱》系上海长宁区少年宫前不久组织开展的一项主题性综合化社会与艺术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是以上海长宁区少年宫学生古筝乐团的舞台演出为主体,还有两项延续的义卖和捐赠活动。主办单位将演出及出售乐团精选的古筝曲目CD收入的50%,在音乐会现场就当场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我们把这种学生的器乐专业训练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古筝乐团的教学与训练和培养学生情商的互动中,也是对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在业余音乐教育领域的真实体现。
我们在组织学生排练中以“精选曲目、精心排练、精益求精”的标准,让学生参与这次演出和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让他们直接体会自己的艺术实践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学生古筝乐团参与《琴弦上的爱》综合化社会实践活动,我的体会是靠艺术去滋润人心,在实践中培育人品。这样的活动有很多益处。
益智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古筝音乐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化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大量的。不仅有民歌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音乐范畴内的文化,还往往与诗歌、辞赋、绘画、历史等许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们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必须要接触到这些相关文化。如果他们不学习古筝,可能就没有这么直接的接触和感受,甚至是交流。这也正是另一种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途径和过程。这些也无疑的构成了学生们重要的智力因素。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古筝音乐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启迪学生智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分析入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是人类的思想与活动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记忆。作曲者所创作的音乐,本身对于演奏者来讲就是记忆素材。我们在组织古筝乐团的学生背记乐谱的时候,都清楚这就是一种智力训练,就是直接的记忆活动。
然而,理解后的记忆也十分重要。笔者在给古筝乐团的学生排练时,首先就是要给学生强调对作品的理解,排练新乐曲时,首先做作品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主旋律,以及音乐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等,使学生由直观的感受变为内心的理解,从而加深他们记忆。我发现,我的大多数学生在记谱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还不仅仅体现在背谱方面,在其它方面,同样也得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学生最怕背古文,因为古文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接触得又少,背起来既花费时间,又容易忘记,当学生把古文理解之后,知道了古文的内容、中心思想,不由得产生了感性的东西,缩短了背诵时间,也便于记忆。欣赏者在倾听音乐时的知觉、感受及其想象、联想等,也是以记忆为前提的。在古筝乐团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聚精会神,这有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益智
古筝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音乐的表现方式与语言表现方式不同,音乐是用音符表示,用旋律说话。音乐是无国界的。一首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好作品,一定要具有音乐共性。每当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人们就会联想到爱与悲的故事;每当奏响《黄河》主旋律时,人们便仿佛看到了黄河的宁静、黄河的汹涌、黄河的气势,联想到黄河代表中华民族的沉浮与崛起。而具有二千年悠久历史的古筝音乐所具有的优美和崇高的情感特性,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力。借助古筝的教学演奏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古筝音乐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即: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色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
古筝的乐器结构、弹奏与数学的等式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关系正好可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从现代科学关于人的左右脑分工的研究成果来看看,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正好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促进智力的开发。事实也充分说明: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多是从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力开始的,而古筝音乐正是具有这种引发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因此,古筝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乐团训练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
古筝的独奏与乐团合作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演奏者的心智活动而言,乐团的演奏及前期的训练,比起独奏来说需要更多的思维方式同步进行,更需要协作与合作的意识。这一点对于成长在以独生子女为主要家庭结构模式的学生来讲就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在音乐的演奏中培养的协作和合作意识,甚至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生存能力提升都是大有好处的。
而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导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长宁区古筝乐团在排练新创作的作品时,笔者一贯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时候,笔者只给学生一些提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些作品的表现,笔者总是在与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表现方式。
在音乐领域里,对同一首作品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大师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但表现力、感染力同样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也都非常喜欢音乐。正是在音乐的启迪下,对他们思维创造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者是音乐激发了灵感,催生了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如:数学家变分法的奠基人拉格朗曾说过,就是在意大利都灵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的念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受音乐八度音阶的启发,发现了元素原子量的递增规律,创造了元素“八音律表”。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发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对于科学创造力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才能,正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把他对科学的研究成果归功于音乐的启迪,这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