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
音乐的教化性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为也速”。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音乐是造化人性的最高标准和境界,它在传递人类情感的同时能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古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筝乐团也是以演奏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它的那种清静儒雅的崇高曲意,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慈爱善良的文明美德。长期熏陶在这样的音乐之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无疑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品的思想性
《琴弦上的爱》是以古筝乐团与琵琶、中阮、高胡、笙、打击乐、合唱的合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庞大的表现形式决定了作品必然以音乐变化丰富多彩、内容题材包罗万象、思想感情深刻凝炼为主要特征。如宁静的《高山流水》,流淌出了人们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无限依恋与向往,深情的《悠悠情丝》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活泼的《童趣》把人们带回了金色童年,委婉的《茉莉芬芳》飘逸出民族音乐的沁人芳香,豪迈的《红星颂》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激昂的《将军令》再现了古代将士的军威,欢快的《丰收锣鼓》流露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华丽的《神秘的澜沧江》让人们目睹了少数民族的万般风情……每一首乐曲我们都十分注重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种安排就使得学生通过古筝学习与舞台实践,不仅能感受到旋律与节奏的音乐美,展现他们的演奏技巧,还能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活动的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的价值,其二就是人的自我价值。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求。
人的价值实质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其社会价值的大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自身价值的高低,它反映的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学说从理论上阐释了这种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奉献行为的实质、社会价值和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每个人积极投身于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琴弦上的爱》是个以艺术活动为依托的综合化社会实践活动。每当主办单位将我们演出及出售乐团精选的古筝曲目CD收入的50%,在音乐会现场当场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自豪。有的学生说:当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转换成被社会所认可的物质价值,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固出一份力时,自己的心中总是激荡起无比崇高的情怀。”“这样的爱心奉献活动,无疑是个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堂,使每个人心灵深处都经历了一场爱的洗礼,其意义已远远超过音乐会演出本身。但是,这也是古筝带给我们的。”
《琴弦上的爱》活动,从启动到结束共历时八个月,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在民乐演奏方面的才艺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也提升了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境界。这次活动摒弃了以往艺术教育中只是单纯重视专业演奏技能技巧的训练,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技能因素与审美因素等等都割裂开来的传统做法,注重了艺术教学,演奏实践与对学生情商培养的互动结合,不仅强调演奏技能的提高与展示,也注重了学生人格的塑造,从而提升了教与学的品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琴弦上的爱》不仅让学生在演出实践中提高了古筝专业的演奏技术,还让学生更广泛接触了民族音乐与文化,更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了思想境界。《琴弦上的爱》这项活动如同是奏响了青少年音乐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奏乐章!
作者: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 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