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写有五言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丈夫的心情绪。
燕,古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秦,亦为古地名,在致位置在今陕西一带。燕地为征夫所在地,秦地为征夫家所在地。燕地寒冷,秦地温暖,燕草还像青丝一般,秦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是夫妇两地分居,虽然两处春天到来的早晚不同,但相思的真切却是易地皆然。妻子认为丈夫只要一触及春的气息,就会产生急切的思归心情。正是女子如此信任丈夫,希望丈夫像她一样,所以她不让春风吹入罗帏,因为她和春风素不相识。此诗的意思是说,你去的地方的草才像青丝一样刚刚冒绿长出来,我们家中的桑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当你看到碧草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念亲人盼望回家时,也正是我见到桑树想念你而断肠的时候。春风啊,我和你素不想识,你有什么事要进我的帘帐?
《秦桑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作者为强增搞、周延甲先生。乐曲根据《春思》的诗意,采用“秦桑”为题,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音调为素材创作面成。乐曲通过委婉、缠绵、激情的旋律变化,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该曲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曲式结构严密紧凑,它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慢板”、“紧板”(快板部分)、“闪板”及“散板”等多种板式的变化。引子部分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借以表现激烈的思绪,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渐渐地、音乐由激动转为平静,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各的音调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和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骤转化,情绪激昂,节奏变紧,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乐曲的尾声与快板部分是一气呵成,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但散而不松,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
古筝发源地于秦地,也称为秦筝.《秦桑曲》借鉴陕西民间音乐,尤其是地方戏曲的音阶音律特点,开成以下两个主要风格特征:
一、在音律上表现为徵调式七声音阶中的两上特性音,也称偏音。4与7的音高带有微差,4音略偏高,接近于升4,7音略低,接近于降7。而且根据旋律的进行,这两个音还具有一定的游移性和不稳定性,它们的游移走向通常在4向3音的方高游移,7向6音的方向游移。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倾向,形成了乐曲的独特的韵味。
二、 在旋律进行上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上行跳跃,下行级进。这种曲调旋法,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上行跳进可产生激动、活跃的情绪,下行级进则产生委婉、哀怨的效果。音乐通过旋律进行中级进与跳进的交互运用,委婉中有哀怨、激动中有抒情,使人充分领略了陕西音乐中的神韵,感受到乐曲中表现的“热耳酸心”的艺术效果。
演奏《秦桑曲》,首先需要掌握《秦桑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弹好《秦桑曲》的前提条件。乐曲是表现、反映一定内容的,而内容和演奏者情感必须通过对乐曲的处理来表现。好的演奏者不是在弹曲,而是在弹性;不是在弹音符,而是在弹内容。演奏都要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表现乐曲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带着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和盼望团聚的心情去启动手指急摇快刮,转入慢板,则应进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情到高潮,潸然泪下,一曲终了,泪痕红渑,真正做到“弦凝指咽声停入,别有深情一万重。”
如何演奏好《秦桑曲》,可用两首诗来概述。其一:“急刮密摇稳抓弦,轻托慢抹腕提弹,颤音推揉细品味,一弦一柱诉辛酸。”其二:“指动心呜咽,弦弦苦相思。曲到高潮入,人是断肠时。”《秦桑曲》的内容可用四句诗来概括:“秦桑低垂苦思君,长夜难眠泪沾巾。春风飘入罗帏,疑是夫君拭泪痕。”
《秦桑曲》定调为D,二十一弦古筝定弦为倍低音1至倍高音1。此曲旋律优美,音乐形象鲜明,慢板如诉如泣,悲悲切切,催人泪下,快板紧张激烈,急急切切,充分表现出女子盼望早日团聚的心情。
一曲“秦桑”泪万行,此曲自问世以来深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等级考级教程》并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