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与秦腔的关系十分密切。秦腔,古时人称“秦声”,秦筝在古代文献中,也常被直呼为“秦声”。当然,这里绝不能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法,去说明它们的关系;但,话又说回来,秦筝与秦腔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尤其是从音乐上讲,它们都是作为秦地声腔——秦声可以代表的音乐概念。确实有着共同的音乐艺术内涵。这不论是从风格、气质方面说,还是从节奏、行腔,以至“二变”的应用上讲,都那么相同,那么一致。这些,我在一些艺术论著中,曾多方面地进行过探讨,也对“秦声”概念的丰富性作过说明。这里就不重复了。
秦筝作为秦地戏曲声腔、剧种的重要伴奏乐器,有时可能是主弦乐器,这是毫无疑义的。从先秦乐、舞、诗的结合看,这一关系,有可能与它们的产生、形成,是同步的。可是,秦筝在什么时候成为秦地戏曲剧种与声腔的伴奏乐器!目前,由于资料的奇缺,我们还无法做出具体而肯定的回答。但是,秦筝作为秦地的一种可诉之耳目的戏曲音乐,却可以武断地说,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事实。因为公元前三世纪时,秦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已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也为后世历代文学史家和艺术史家所接受。如果把这时的“秦声”看作秦地早期的戏曲艺术,那么,是否也可以说“此时的秦地戏曲中,秦筝已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了。它与缶、瓮,共同构成了秦声的艺术特色,奠定了秦地戏曲音乐的基础。此后,西汉时期华阴的杨恽,在罢官归里后,所乐善的秦声,也自然有奏筝伴奏了。至于说到此后一段时期的相和歌和唐代的杂戏、杂剧,用秦筝作为伴奏乐器,我们在第二章与第三章的有关章节中,都有专门介绍。
说到明清两代,风靡神州大地的秦腔,是当时的四大声腔之一,即“西梆”。秦筝作为它的主弦乐器,却是天经地仪的。这里有以下几条史料,明确告诉了我们。
一、明代的几则史料是:
1、梯月主人《吴歈萃雅自序》
曲之兴也,其来远类。惟地异风殊,人分语别。南方水土和柔,音则清举而佻巧;北地山川重厚,语则沉浊而钝讹。辟之径渭判流,渑淄各味者也。……第其词,出入类乎猛诨,先后逞乎务头,仅叶朱丝,尽供银甲,半落胡语,大合秦声,俾南人骤闻,鲜不似听乐而思卧也。
此序写于“明万历丙辰菊月”,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九月。序中所说“秦声”,就是当时曾与南曲四大声腔抗衡的秦腔。“朱丝”与“银甲”都指秦筝。因当时秦筝的弦为鹍弦,红色,坚韧亢越,只有手指上戴“银甲”才能弹奏。序中的“吴歈”指昆腔,为南曲。由此可知,明代秦腔的伴奏主弦乐器是秦筝。
2、张正声《永安王官人梨园行》
这是一首长诗。诗写作者“崇祯二年”(1426)应邀赴永安王府观看“永字王宫人作梨园之妙者”。是夕所演,是“秦声”( “汉仪秦声君须识”) ,乐队中有“数声弦长知柱足”。这里的“柱”指秦筝中的雁柱。考之琴、琵琶,是无柱的。这个女秦腔剧团所演剧目有《孙子教战》、《洛神》、《昭君出塞》等。它的演出地方,正是《钵中莲》形成的湖北江夏一带。《钵中莲》形成于嘉靖元年(1522 ),剧本中已有《秦腔二犯》的唱腔。可见此时的秦腔也用秦筝伴奏。诗作者不提其他乐器,只提秦筝,可见秦筝是秦腔的代表乐器了。
3、陆次云《圆圆传》。传云:
李自成据宫掖……进圆圆,自成惊且喜,遽命歌,奏吴歈。自成蹙额曰:“何貌甚佳,而音殊不可耐也?”即令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已拍掌以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顾圆圆曰:“此乐何如?”圆圆曰:“此曲只应天上有,非南鄙之人所能及也。”
“西调”是否秦腔,学术界还有争议。我在《西调初探——秦腔考源之二》一文中,曾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了二者实同名异。所以这里直接引用了上文的结论。《圆圆传》中,也肯定了筝作为秦腔的重要伴奏乐器。此事,发生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
从上引可知,明代秦腔的伴奏中有筝,而且一度成为主弦乐器,代表性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