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八板》全曲34板,第一个八板成为该曲的“盘头”部分,而新的素材则构成了该曲的“起势”部分。如果按每小节击两板则可成为68板。另一种奏法反复一遍也构成68板。
《单八板》在这个阶段中起到了以下两个作用:一为开始应用“盘头”,二是有了“起势”的内容。其中为之后《高山流水》跌宕起伏的“起势”部分打下了基础。
将《单八板》中新的素材进一步变化,推动了音乐向高潮发展。再以重复三个八板结束全曲。此曲共68板,是比较典型的板头曲,而且和《高山流水》已十分接近。
4.《流水十六板》前44板和《流水板头》基本相同,后24板打破了《流水板头》以一个八板反复三次略显呆板的局面。
《流水十六板》除去因使用乐器不同、记谱繁简程度有别、终止乐句有不同外,大体上已经和《高山流水》相吻合。
5.《高山流水》有两种演奏形式,一为合奏,二是独奏。
先谈《高山流水》合奏曲。
《高山流水》的合奏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1953年由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录音,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发表,由曹东扶(胡琴)、武宗岑(筝)、王省吾(泌胡)、何义之(三弦)、谢克宗(琵琶)、姚荣之(板胡)演奏的演奏谱。另一种版本是出版于1994年5月的《曹东扶曲集》(修订本)。由曹东扶先生本人分别演奏板胡、琵琶、筝、三弦合成的合奏谱,两种版本除演奏技巧有别之外,其他基本上相同,曲式结构为:“盘头”(16板)+“起势”(52+16=68板)+“煞尾”(3板),共87板。
再谈《高山流水》的独奏曲。
三弦、琵琶、筝均有《高山流水》的独奏形式。以曹东扶先生的筝曲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其结构和他本人合奏谱中的筝谱相同,只是更加突出了筝本身的魅力和曹派筝演奏艺术的特点。
从以上三个已经发表的不同版本来看,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都定型在87板。后人也是依照这些谱学习,说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至此,《高山流水》度过了她漫长的形成过程,成为一首著名的器乐曲。
三、《高山流水》名称的由来
在历经《单八板》《双八板》《流水板头》《流水十六板》之后,又是如何出现《高山流水》这个名称呢?
《单八板》《双八板》属快板板头曲,《单八板》还可以每小节击两板,所以奏第一遍的34小节即可构成68板。在民间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中也习惯于把这种击板方式和速度较快的音乐称为“流水板”。所以《单八板》和《双八板》本身就具有“流水板”的性质。只是一直到《流水板头》和《流水十六板》这个阶段才出现“流水”二字。虽然速度有所放慢,但仍介于快板板头曲和慢板板头曲之间。据老艺人周寅生讲,他最初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工尺谱就写着《流水板头》,南阳周围的曲友们把它叫这个曲名,当时尚未听说过“高山流水”之称。
据现有可查资料,最早见到《高山流水》这个曲名的老艺人朱福庆保存的原南阳市人民文化馆1951年印刷的《南阳曲板头集》(石印、手抄本),由曹东扶先生传谱。1953年由曹先生等六人在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录音也称此曲为《高山流水》。由此可见,在1951年之前,只有“流水”而无“高山”。1951年之后,随着她的母体音乐度过了衍变阶段而同步产生了《高山流水》这个曲名,而且与曹东扶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东扶筝曲》里,在此曲后面有这样一段说明:“这首乐曲在河南南阳地区,是艺人们初次见面时必定要弹的乐曲,她借用古代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作为初次见面时互把对方尊为知音的象征。因此,此曲当时还具有某种社交礼仪上的含义。”
《神奇秘谱》在琴曲《高山流水》解题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到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其内容是根据《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而来。”
由此推知:板头曲《高山流水》是曹东扶先生和曲友们受“伯牙鼓琴遇知音”故事的启发,在“流水”前面又添“高山”,使之合二为一而取的曲名。
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的合奏起源于《老八板》,历经《单八板》《双八板》《流水板头》、《流水十六板》的衍变和生成,传承和完善,直到当今的日臻成熟。这里面凝聚着众多优秀民间器乐演奏家的心血和智慧,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曲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鲜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