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评声乐套曲《南水北调》:水含情 乐载道

  逐水而行,为水欢歌,生命之水,源远流长。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此为契机,由北京文联、北京音协主办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南水北调》于2015年3月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13首声乐作品讴歌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工程的建设者、水源地带的工作者和四十万移民。作品由词作家王持久、宋青松,作曲家伍嘉冀、张大力、尹铁良等合作完成。演出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与首都劳模合唱团、北京合唱团、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共同参加,么红、丁毅、黄华丽、王莉、孙砾等担任独唱演员。

  从题材来看,当前大型交响乐创作主要集中在历史题材、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自然风光题材和追问人性内心的抒怀题材等几类,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略显不足。《南水北调》恰以跨世纪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创作对象,但并未将重点放在颂工程、颂功绩中。作品以“南水北调”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的三代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水源带的四十万移民和数以万计为移民政策而工作的普通人为主线,避免了程式性和常规性的“赞歌”模式,在题材的选择和诠释上独具匠心。对于这种现实题材的把握,在观念和技术上并没有一味迎合大众音乐文化中那种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和娱乐性的特点,而是从创作体裁、演唱方式和写作技法上满足、引导和激发听众的审美需求。简单来说,这部作品做了一个示范:高雅音乐并不一定晦涩难懂,艺术歌曲也可以让大众群体在欣赏中获得共鸣。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汇开始流行。当“新潮”作曲家们用一场场音乐会展现其以现代作曲技法改造、转化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元素所进行的实验,并为此陶醉时;当他们将技术上的创新,音响上的探索和概念上的超前奉为作品的核心要义时,听众在“南水北调”这种现实题材的具象写作中,看到了创作者的立场:音乐创作在回到以情感表达为主旨的前提下,借助听众熟悉的体裁进行融合之后的创作,更容易获得认可和关注。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降低了艺术歌曲与普通听众之间的门槛,并注意到了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中,容易“政治”先行。但这部作品并未以树碑立传的方式描写工程的庞大、施工的艰辛,而是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包含了对民生、环保和未来的关注。这种以人为先的写法,将时效性和时代性融合。几首优美的抒情作品,如《流来的故乡》《故土难离》《清水姑娘》《老刘》等演出的现场反馈,传达出即便是现实题材的具象创作,在艺术性上也可以跨越时代的界线,经受时间的考验,是能够立于时代,而又不局限于时代的精神产品。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