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陶笛,那是2010的一次香山游玩经历。那是2010年的秋天,我兴致勃勃的与几个伙伴到香山游玩,到达香山脚下的煤山街旅游区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随着声音我终于在一家乐器店门前发现了音乐来源,驻足欣赏久久不忍打断。上前询问才知这个乐器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陶笛”,店门前这位帅哥吹奏的作品叫《故乡的原风景》,是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老师的作品。
也只有这样精巧别致的乐器才能吹奏出这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旋律,陶笛这个乐器从此深深刻在我的心里。网络上搜索着一些陶笛的作品,希望自己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个活泼可爱的乐器,慢慢的我开始关注宗次郎老师的作品,记得当时我的随身听里挤满了他的陶笛作品,每晚休息的时候都要安静的听听陶笛的音乐,总感觉陶笛是一个特别贴心的乐器,生活里能有陶笛的陪伴感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呢,总能在陶笛的音乐中瞬间将烦恼带走留下温馨美好的时刻。后来呢,偶然的一首歌曲《森林狂想曲》让我知道了陶笛阿志。阿志老师的作品则更加贴切了,用时髦的一句话来讲叫“接地气儿”。无论是演奏还是那平易近人的编曲来讲,真的是特别用心,也难怪网友评价,提起陶笛总离不开阿志这个名字,但太多给我的感觉便是特别亲切,总能找寻那曾经的感动,每每听到陶笛音乐总能让我回忆起那曾经的过往!
陶笛这个奇特的乐器,让我着了魔一样发疯的喜欢上了陶笛。从书店里买来教材,就开始了疯狂的练习了。学些乐理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音乐学院买来了基础乐理书籍进行学习。渐渐的我发现想要吹好陶笛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音准就是一个难题。其次,还有严格的气息操控!从简单乐理知识入手,一点点的往高难度技巧迈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很多难题,音阶练习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时间转眼到了2012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历练,自己已经可以声情并茂的完整演奏许多作品了,我并不满足这些作品的吹奏,我把目光投向了作曲方向。那时候,除了宗次郎,国内搞原创的人不是很多,专辑大部分是翻奏一些经典的作品,不过,做原创音乐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也比较耗精力尤其财力,但我还是决定要尝试往原创的音乐道路上迈进。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我的第一个原创作品竟是如此难产,我满怀欣喜的拿着自己的原创找到一些资深专家时,不料被狠狠的泼了一盆冷水,专家说我的东西不叫作品,根本没有遵循作曲的规律,也没有什么主旋律,甚至有的地方连节奏都不对,他们建议我趁早改行。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属于潜力股这一类型,趁着年轻有的时间可以学习。到家后,仔细的对比作曲家们的作品,又找来了专业院校的作曲系大学生们向其请教,又听取了各方面老师们的建议,花费了两个月时间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原创作品,当第一次听到自己的作品时,还是特别激动的,开心、兴奋、幸福、自豪等等词汇都不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后来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我静下来的时候,尤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容易产生灵感了。在我居住的小区后面是一个公园,那里总能让我产生不可思议的灵感。有的时候,一阵狗狗们打闹的场景就能迅速激发我的灵感,我立刻拿出手机将灵感记录下来,到家后再仔细的整理出来,作为音乐素材日后使用。更有的时候,一阵风、知了的鸣叫、婴儿的笑声、哪怕是打雷的声音我都能迅速的产生灵感,我把灵感记录下来通过整理发现,这样的方法对我特别适用,一个月下来就能推出了很多首原创作品。
但是这个方法很快就出了问题,我发现这些平日里积累的素材有许多都有相似的地方,尤其体现在了主旋律上,这导致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写的许多作品大家听着似曾相识!也许是我忽视了对素材的整理和提炼的原因吧,我仔细的对比了一些专业作曲的作品,我发现自己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很难往上走,仿佛遇到了创作上的瓶颈。那段日子里是我最苦闷的时光了,总也理不出头绪,直到有一天听了一段钢琴协奏曲!我的一位教钢琴的朋友给我弹奏了一段贝多芬的经典作品,而后他由即兴的加入了一段旋律,最后呢他又即兴改编成了另外一个变奏曲的版本,让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一段钢琴音乐,让我打破了歌曲创作的瓶颈,迎来了自己又一个歌曲创作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