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
主页 > 小提琴 > 小提琴百科 >

关于如何解决新小提琴调试与培养的若干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新琴调试与培养的若干问题

如果你有幸买到一把有一点档次的新琴(一般琴厂里的中档手工琴价格约在8000——300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你对刚到手的宝贝从外观到内质还算比较满意(外观是直接的感受,包括形状、颜色、尺寸、配件等;内质则是对材料的鉴定,包括面板与背板的年龄、产地、密度、硬度、弹性、音频以及干燥程度等,这些可以通过木材的年轮数量、纹理状态、光泽亮度、轻重分量、触摸感觉、敲击响度特别是音频测定来初步判断),那么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对其调试和培养了。

因为任何刚刚出厂的新琴,即使经过调试,也未必已经达到最佳的状态;即使暂时声音不错,也未必已经具备了最理想的表现力与穿透力。

对一件乐器的调试与培养,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各有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件乐器,观察和判断的角度、鉴赏和品评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所以与其靠外在的灌输,不如靠自己的悟性和功力。我们崇拜大师,有大师级的人物在身边关照指点提携和帮助,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时时处处永远和完全地依赖大师。在实践中慢慢消化科学理论,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在主观上不断满足自己对声音的艺术追求,在客观上逐渐完善小提琴的振动性能与声音品质。

新琴的调试,好比硬件的合理配置;新琴的培养,好比软件的编写创造,应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任何缺乏耐心操之过急都于事无补“欲速而不达”。我个人从来不相信这样耸人听闻的神话:一位音乐大师把新琴拿去拉了几天,就宣告已经开音完毕。不可否认艺术功力的深厚精湛、演奏技术的娴熟高超,可以加快开音的速度,但新琴的调试与培养是一项别人无法取代的事必躬亲的工作,而且与信念的坚定、底蕴的深厚、时间的密集、毅力的恒久、方法的恰当成正比的。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不仅证明了长期不懈努力的可贵,更能体现了方向始终如一的重要。

如前所说,配件调试与音色培养虽然是两回事,但二者却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交替、螺旋状循环上升的。配件调试得好,可能是使声音培养有效率达到最佳点的前提保证;声音培养得好,可能是对配件调试合理性的充分验证,甚至是对整个琴体价值的提升。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不是所有的提琴部件都能人工调试;但通过绝非一蹴而就的长期实践,对所有的部件都可以进行培养,谁都有可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水到渠成不经意间到了巅峰。

新琴调试的内容,包括琴弦张力的调整(通过改变琴弦的总长度和有效长度来调整其拉力和声音色彩)、琴码体积的调整(通过改变琴码的高度、厚度、宽度、码脚、孔眼和肾尖的大小来调整其扭动传导及自身振动的频率,消声器与弱音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制成的)、音柱的体积和位置调整(也就是通过改变音柱的长度、直径及其位置,来调整支撑琴板的部位和顶力,进而对声音传导的均衡性和空气共鸣区的划分进行合理分配)。至于琴枕的高度(解决琴弦到指板的距离)、琴弦的宽度(解决弦与弦的平面距离)、尾绳的长度调整,都属于与上述内容相连带的辅助性调整。

新琴的培养,就是对声音的调整,所以又叫做开音,也就是对现有声音某些缺陷的补救完善,对潜在发音能力的开发挖掘。开音的主要内容,包括音量的增大(发掘并强化琴体充分振动的功能以解决声音微弱疲软现象)、音质的提升(发掘并强化琴体有序振动功能以解决声音不纯净不结实并带有杂音噪音怪音狼音现象)、音效的完善(发掘并强化琴体的和谐振动功能以解决四条弦发音不均衡不扎实不轻松不灵敏现象)、音色的丰富(发掘并强化琴体适应各种模式振动的高级功能以解决各种音区声音风格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例如E弦上声音不是明亮清脆,A弦上的声音不是柔美绵长,D弦上的声音不是温暖饱满,G弦上的声音不是壮阔雄浑)。总而言之,是要全面提升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和传远穿透力,及早达到让自己满意听众也满意的目标——“共振”。

一件物体发生振动时,一切与其相关联的物体也都发生了频率、速度、振幅相类似的同步振动,这种物理现象称之为“共振”。具体说到小提琴,由于琴弦的振动,带动琴身上所有部件包括音箱里面的空气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复合起来成为一体并传播开来,才是属于小提琴的最佳音色。说到底,追求“共振”是小提琴的调试与培养的主攻方向。那么“应力”就是实现共振的拦路虎。什么是应力呢?应力就是在提琴制作时所必然形成的结构拉力,严重影响木材振动速度与声音传导的时效性,甚至发出不属于正常振动的怪音。我们知道,小提琴由六十多块木材组成,为了将它们连成一体只好用动物胶粘合,为了严密牢固不惜借助机械力量强行挤压,那么多数量的木材极不情愿地被人工扭曲贴在一起,它们能感到舒适自然和神经放松么?不彻底打破“内部应力”这个顽固堡垒,所谓声音培养无异于一句空话。新琴开音的意义,就是通过局部振动推进整体振动以根除内部应力,才能谈及声音潜能的开发与利用。

小提琴是木制乐器,主要靠木材振动发声,与皮制乐器(准确地说是主要靠动物皮膜振动发声)相比,各自具有声音变化的规律。例如民乐中的二胡,其蟒皮的构成成分是动物性蛋白纤维,振动发声是由清脆干硬到厚重柔软,由紧密结实到松弛舒张。虽然皮膜的弹性张力的周期也很漫长,但随着张力的逐渐衰减,总有一天弹性会消失殆尽;而小提琴则恰恰相反,与蟒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面板,其结构成分的木材纤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风干与氧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木材纤维会越来越紧缩,弹性增强振动速度加快,所以才有传世的小提琴而极少有传世的二胡。

就声音变化规律讲,小提琴一般是从开始音量的沉闷微弱,逐渐变得结实宏亮;从开始音质的嘈杂浑浊,逐渐变得清澈纯净;从开始音效的分散飘忽,逐渐变得均衡集中;从开始音色的单薄狭窄,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韵味十足。历经时间越长久,使用频率越高密,演奏技巧越娴熟,琴的声音越好。再好的二胡随着拉奏时间的无限延伸也有报废的那一天;再差的小提琴除非自然灾害、人为损伤或意外破损,也不会因拉奏时间过长而报废的。(责任编辑:乐器学习网)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