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 埙百科 >

埙的历史实物

  1956年,在西安半坡母系社会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埙,它们用细泥捏成,呈灰黑色,保存完整,其中一个只有吹孔,另一个除吹孔外有一个音孔。这是在考古工作中埙的首次发掘。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曾用闪光测音机测定出该埙的基音为F3——降A3,用全开全闭两种按孔法再加以变换角度和气息强弱(即俯吹),可以吹出“5.6.7.高音1”四声音阶序列,音色圆润,在同类埙中属罕见,这些实验证明,半坡陶埙属于具有一定演奏功能的原始乐器,是我国乐器——埙的最早形式(见图片一)。
  
  后来发现的还有在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孔埙(见图片二)。山西省万泉县(现为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埙,考古研究表明,这三个埙产生于殷代之前(公元前16-11世纪)。第一枚是立方形,只有一个吹孔,能吹出一个音;第二枚是卵圆形,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第三枚为圆形,有两个音孔(见图片三)。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氏族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埙,能吹四个音(见图片四)。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的埙,有三个音孔,椭圆形(见图片五)。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墟出土的埙,已发展到5个音孔,能吹出六个音了(见图片六)。六孔埙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后220年),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埙,但没有流传下来。清代,埙仍保持在六音孔上,实物为故宫馆藏(见图片七)。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上一篇:埙的形成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