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中的埙
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渌源曾编有《棠湖埙谱》,是迄今仅有的一本埙谱.另还有《全唐文》郑希稷的《埙赋》(众口说埙栏目里有全文)。我国古书对埙的形状,大小尺寸以及名称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也说:“暴辛公作埙”。《杜氏通则》则说“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南宋《路史》也说:“疱牺灼土为埙”.还有一种说法是帝喾时#(单人旁加垂)氏所做。但这些说法,都不足为信。《尔雅》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礼图》注:“大者为雁卵曰雅埙,小者如鸡子如颂埙。”。《乐书》注:“埙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聂氏三体图》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旧唐书音乐志》又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毛诗》曰“如埙如篪(音迟),音相和也”。《荀子乐论》形容“埙篪翁博”。《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春秋时代,以和为美曾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埙唱而篪和”,是儒家“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音乐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内容舒缓平和,有助于教化,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点,是声音谐和,埙在这方面的音乐功能是显著的。古人说:“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于是,借凡银,借福勃”。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因为它的音色古朴醇厚,同古人说话时惯用的高频调相比,显得格外柔润,所以埙特别受到古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