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亮
明亮在演奏中具有相对性。江南丝竹中的明亮与四川扬琴中的明亮在程度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文曲中的明亮与武曲中的明亮在力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明亮度应根据乐曲的内容、风格、流派作相应的调整。
明亮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击弦工具──琴竹头的轻重、宽窄、厚薄及所包胶皮的松紧度。在实际演奏中,琴竹头的轻重、宽窄一般不做调整,只是在选择琴竹时加以注意,而胶皮的松紧度则是我们所必需讲究的:胶皮较紧时,琴竹头上的胶皮就比较薄,这样就能减少其与琴弦接触面的厚度,因而音色较为明亮;反之则音色较为厚重。
(3)圆润
击弦乐器发音的圆润度在始振时要比弓弦乐器的圆润度要相对好一些。弓弦乐器在始振时由于弦在振动的同时还会有弓毛对琴弦产生的扭振动,因而增加了音质中的噪音比,但由于弓弦乐器在一个音被击发振动后,可以不断的增加外力,从而对音质、音量予以润色调整,而击弦乐器则没有这个优势,因此,击弦乐器的音色取决于击弦发音的一瞬间。所以扬琴音色的圆润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体动能控制下的琴竹与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间,这个瞬间包括了琴竹对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对琴竹的反弹力,只有解决了两者的结合问题,才能提高扬琴音色的圆润度。
三、掌握正确的发音技术动作
发音动作的是否规范是扬琴演奏中能否取得完美音色的基础。
(1)演奏姿势端正、选竹、持竹有讲究
演奏者端坐入静凝神、全身放松、含胸挺拔、两脚与肩膀同宽、肩臂自然下垂、前臂曲肘平伸、演奏姿势端正、动作表情大方,防止耸肩缩颈、低头弓背、双臂夹身、动作僵硬等不良现象。
琴竹是传导人体动能、击发琴弦振动而发音的工具,它的竹质、长度、硬度、重量以及琴竹头所套的胶皮,都直接影响演奏和发音的质量。竹料宜选纹路细直、竹质坚硬者为佳;琴竹长度约三十二厘米;总重量大约在3.4—3.7之间;琴竹头可用胶布先帖上一层,然后在外套胶皮;琴竹身至琴竹柄应逐渐加厚,使琴竹整体重心后移,并保持良好的弹性,使发音纯净、明亮、圆润。
持竹的方式必需讲究,使手呈圆形空拳状,将琴竹柄放在食指第三关节弯曲处,大拇指轻压在食指所贴琴竹柄的位置,中指第二关节上托琴柄。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三指持竹法,这种三指持竹法灵活、稳定,发音坚实。持竹点以琴竹全长的五分之一处为最佳持竹点,这种杠杆作用不仅使琴竹头获得省力和增加运动的速度与振幅,还加强了击弦的力度。持竹点太靠前,费力而影响运动速度和发音力度;太靠后则影响运竹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从而导致发音缺乏弹性。
(2)讲究击弦点,击弦方法准确
扬琴演奏是手臂各部位肌肉与关节的联合运动。正确的击弦法是在保持手臂各部位的自然放松下,上臂呈自然下垂状态,前臂屈肘平伸,琴竹以腕关节为圆心,依靠手腕屈伸转动和手指捻托琴竹的合力,辅以手臂的支持力,产生瞬间突发的击弹力量,使琴竹顺着空间扇形弧线,力聚琴竹头击弦。在实际演奏中,琴竹头在触弦前的一瞬间,向下击弹的用力状态已变成弹性放松,琴竹利用惯性击弦,这就是向下的击弹动作。这种惯性击弦的弹性放松,便于利用琴弦对琴竹的反向作用,迅速将琴竹反弹送回原先启动的高度,这就是回位动作,也就是下一次击弹动作的开始。向下的击弹和往上的回位之间的动作不能分开,它是一次击弦动作过程的同步分解。击弦动作也就是“一张一松循环过程,即用力下去同时也就放松,没有“松”,就没有很好的“张”。掌握好弹性放松的击弦方法,使发音纯净、明亮、圆润,具有颗粒性和穿透性。
(3)重视触弦点,运竹轨迹合理
触弦点就是指琴竹头触弦的部位;运竹轨迹是指琴竹起落运动的方位与取向,二者与发音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触弦点根据琴竹头的长度来决定,一般取其十分之四的位置,即取琴竹头整个有效击弦部分的十分之六处作为琴竹的触弦点,见图:
在此处击弦可以避免琴竹头在击弦时碰到前后相邻的弦,且发音较为圆润、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