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扬琴演奏中的特殊音色:中华民族音乐体系中,乐音构造方面最重要、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带腔的音,这种音乐特点已升华为华夏音乐的传统审美观念,这与中国各民族艺术追求自由生动、以曲线美为特征的形式是一脉相传、触类旁通的。例如中国建筑素以飞檐翘角的曲线屋顶和曲折幽深的园林布局而著称;又如中国的诗文讲究“忌直贵曲”;书法讲究“曲折沉圆”;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唱歌讲究“字正腔圆”,这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强调“情理相依,文质彬彬”,体现对曲线性格内在精神的追求。
民族弹拨乐中的古琴、琵琶、古筝等讲究吟揉绰注、推拉滑抹等技法,可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自成体系。它既有“直线性”音响的稳定进行,更包含着大量的“曲线状”音响的变化进行,带腔的音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忌直贵曲,以曲为美”,讲究“余音绕梁,韵味隽永”,正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传统的审美特征。
为了增强扬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扬琴余音袅袅的长处加以了美化和变化,出现了各种表现不同音色的技法,使扬琴原本只具直线性的静态音响变成了直线与曲线音响的结合,使得扬琴音色更加丰富,曲直相兼,静动相映,流韵悠远、妙趣横生。
已故辽宁民间艺人赵殿学擅长东北皮影扬琴,二十年代他就吸收了筝的吟揉手法,在扬琴上创造了揉弦技法,即在弹奏某音后,在琴马的另一边用中指、无名指为支点揉动琴弦,使余音产生波浪型的曲线状的动态音响,在他最早演奏的扬琴曲《苏武牧羊》慢板旋律中得到了耐人寻味的发挥。揉弦类的技法,有上滑揉、下滑揉、回滑揉等,其音色特点在于根据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的需要,对揉弦的频率快慢与压揉的轻重方面有所不同。揉弦点的位置选择一般在微调滚珠与琴马的之间的二分之一处,并稍稍靠近琴马为佳。由于现代扬琴比传统扬琴的琴身宽因而琴弦张力强度增大,导致压弦不如传统扬琴那样轻松,且容易跑音,因此,在调弦的过程中就必须注意琴马两边的音准平衡,做到压音不跑弦。
近年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郑宝恒教授创造了一种“滑音指套”的新技法。他用由一个金属指环和小圆棒组成的指套带在左手中指的第二关节上,当右手击弦时,左手用指套紧贴在弦上来回滑抹,可发出犹如筝吟揉、琵琶推弦、二胡的滑抹音以及吉他滑音的演奏效果,还可奏出鸟叫声、风声呼啸等特殊效果。由于它不是采用改变琴弦张力强度,而是改变琴弦的震荡面长度来取得滑音效果,因而便于在很多音上演奏出滑音效果,且滑抹的音程可滑到各音的八度以上。
六、结语: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的艺术,发音与音色乃是一切音乐表演艺术进行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没有正确的音色观和科学的发音方法,就没有优美丰富而赋予表现力的音色,要想很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情、风格、意境是不可能的。扬琴演奏者要使自己获得理想的发音方法和丰富多彩的音色,应该懂得自己乐器的物理性能和发音原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全面熟练的演奏技巧。
要注意的是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都必须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处于自然状态,避免反常状态,心情紧张造成肌肉紧张都是一种反常状态。要使全身及上肢器官各部位保持自然放松状态,腰、肩、臂、肘、掌、指任何部位的反常紧张状态,都会使某部位阻塞,形成局部的僵硬,致使力量通不下去,声音发不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将动作感觉比作能量的流动,不论什么地方发生一个抑制的点,这个点就会阻碍能量的流动。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完美程度是无止境的,发音和音色问题是演奏者值得用毕生精力去磨练与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