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种类
主页 > 乐器种类 > 民族乐器 > 弦鸣乐器 >

热布普

  热布普,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又译称热布卜、热巴甫、拉布普、拉巴布等。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东部,长期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互相往来,不仅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在音乐文化上也有着近缘关系,热布普和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势和方法也较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鹰作为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飞鹰动作的舞蹈,又有用鹰骨制成的笛子,就是在热布普琴上,也有着鹰翅形的装饰。
  
  形制同多朗热瓦普,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左)。通体用一整块桑木、杏木或梨木制作,规格大小不一。常用者琴身全长80厘米~90厘米,较多朗热瓦普稍长,共鸣箱也较大,瓢形琴箱正面蒙以牦牛皮、马皮或驴皮,面径22厘米~24厘米。琴杆较短,约占琴体全长的3/5,上窄下宽,正面平直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杆背呈圆弧状,琴杆中空,下与共鸣箱相通,在琴杆下部的指板上,多钻出30多个圆形的或镂刻若干个各种花饰的小音孔。琴头在弦槽处呈直角向后弯曲,其上设有T形弦轴五个(左三右二),在琴杆左上侧设有一个T形高音弦轴。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左右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也有的呈近似梯形的机翼状或等腰三角形的菱状装饰,起着保护共鸣箱、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所有热瓦普、热布普系列弹弦乐器的共同特征。琴头与琴杆相接处嵌有一个木制山口(又称上马),皮面上置木制长桥形琴马(又称下马),琴底设有缚弦。张以六条琴弦,传统多用肠衣弦,现在则用丝弦。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来自塔吉克族民间的传统热布普。琴身用桑木制成,全长89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牦牛皮,面径24厘米。琴头从弦槽处呈直角后下弯,两侧置六个T形弦轴(左右各三)。琴杆较短,上窄下宽,正面平直,背呈圆弧,系由两截木料镶嵌粘接而成。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上面嵌有五枚“康熙通宝”铜钱为饰。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底置铁钉缚弦。张六条丝弦。此琴形制古朴,工艺粗犷。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热布普,多采用坐姿,将琴身横于腰前,共鸣箱置于右腿根外侧,左手虎口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肘弯夹紧琴箱,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握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使用杏木、梨木、牛角片或赛璐珞板做成三角形,以木拨最为常用。热布普的定弦法较多,有的以两条同度外弦为主奏弦,其余四条为共鸣弦,也有的以外弦为主奏弦,其余五条为共鸣弦。常用定弦为:d1、a、d、d、g、g;e1、b、e、e、a、a或e1、c、e、e、a、a等。音域c—a1。音响丰满、厚实,音色明亮、浑厚。演奏时不换把位,用主奏弦弹奏旋律,共鸣弦奏四、五、八度和音。常用弹、挑、扫、拂等技法,音响丰富而多变。现已成为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为普遍的弹弦乐器,可用于热布普弹唱、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在一般家庭亲友间的小型晚会上,常用一支热布普即可伴歌伴舞。独奏乐曲多为“木卡姆”或民歌曲调,较著名的乐曲有《芒果里》、《格罗吾里》、《莱勒古勒》和《白鹰》等。
  
  〔高音热布普〕
  
  高音热布普,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塔吉克语称热布普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地。
  
  形制与热布普完全相同,系热布普中形体较小者。琴身用一整块杏木或梨木制成,全长60厘米~70厘米(图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牦牛皮或马皮,面径18厘米~20厘米。琴头在弦槽部位呈直角后弯,上置五个T形弦轴(左三右二)。琴杆上窄下宽,正平背弧,杆身中空并与琴箱相通,指板下端开有若干圆形小音孔,琴杆左上侧设一个T形高音弦轴。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指板上端置有木制山口,皮面上置木制长桥形琴马,琴底置有木制缚弦。张六条丝弦。#p#分页标题#e#
  
  演奏时,姿势与方法均与热布普相同,定弦比热布普高四度,一般定弦为:g1、d1、g、g、c1、c1,音域g—c2。音色清脆、高亢。常用于自弹自唱或为民间歌曲伴奏,较少用于独奏或合奏。
  
  
上一篇:独它尔
下一篇:乐队东布拉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