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布依四胡
布依四胡是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鸣乐器。苗族又称四弦胡。流行于贵州省黔南、黔西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外形与彝族四胡相同,但琴体较小。琴筒圆筒形,用毛竹筒或泡桐木挖空制成,规格不一,因奏者(即制作者)不同而有异。前口蒙以蟒皮或羊皮为面,后敞口,琴筒内设置有琴胆,用一根钢丝盘成螺旋状,可使乐器发出优美的音色和较长的余音。琴杆用硬杂木制成,全长仅35厘米。琴头有的雕刻成龙头、鸡头或小鸟为饰。上设四轴。张有四条丝弦,一、三两弦为一组,二、四两弦为一组,五度定弦为c1、g1、c1、g1。音域c1—c2。
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细竹拴双毛弓拉奏,弓毛分别夹于一、二两弦和三、四两弦之间。只使用第一把位,不换把演奏。音色柔和、洪亮。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布依族、苗族人民常在节日和农闲之时拉奏自娱,也是民间歌曲和布依戏的伴奏乐器。[2]
四胡形制结构?编辑 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用于独奏的四胡规格为:琴筒呈椭圆形,筒长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为面,筒高10.5厘米、筒宽12厘米。琴杆全长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长50厘米。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清宫旧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较为独特,琴筒为匏制,呈八方形,筒长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为面,面宽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边饰玳瑁,宽0.6厘米,筒后口内侧设有边框,中央为出音孔,孔径4.3厘米。琴杆为圆柱体,系用斑竹制成,杆长88.3厘米,上端琴头装饰为兽头,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头长9.6厘米。琴杆上部设置四轴,均在右侧,轴长15.2厘米。琴杆下端穿过并露出琴筒之外,用于拴弦,并系有黄丝穗为饰。面板中央置琴马。细竹系两束马尾为琴弓,弓杆弯度较大,弓长32厘米。此琴为清代制品,曾用于宫廷番部合奏乐中。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然而,随着乌力格尔(蒙四胡古族说书)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出现问题,为其伴奏的蒙古四胡也发出了“颤音”。据有人考证,四胡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元代开始流行于民间。四胡的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条弦,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间。四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大致相同,但在为蒙古族说唱艺术伴奏时,就有很大不同: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从弦下以指甲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杆敲击琴筒,增强节奏,渲染气氛,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四胡艺术得到
四胡 了较快发展和提高。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吴耘圃(白音仓布)和四胡演奏家苏玛。蒙古族说书艺人吴耘圃,用四胡伴奏,说唱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和美好生活,并培养了蒙古书接班人。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毕生致力于四胡演奏艺术,创作出象《赶路》、《八音》、《闷工》等极富草原特色的四胡独奏曲,灌制了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创作、改编演奏的《内蒙古四弦独奏曲集》。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家1956年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载誉而归。他创作的作品成为县民族歌舞团保留的精品节目,他的演奏技巧为四胡演奏员和业余爱好者学习、研究和掌握。前郭县四胡演奏不仅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群众业余爱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并且在几所蒙古族学校的中小学生中教学四胡演奏。可以相信,四胡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器乐艺术,必将在民族文艺的百花园中,永远绽放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