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
主页 > 巴乌 > 巴乌百科 >

民族乐器巴乌介绍 巴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构成

  民族乐器巴乌介绍 巴乌的起源发展及构成

  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哈尼语称各比、梅巴、妞巴。彝语称非里、吉非里 、比鲁、乌勒。汉语称巴乌。流行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玉溪、 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 ,哈尼族有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 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 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 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 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在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 ,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悲哀。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 低沉悲凉的音响。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 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音响。他听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 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巴乌由管身和簧片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彝族人民常用细毛竹管制作 。管身上端(或左端)由竹节或木塞封闭,中间竹节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 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巴乌三种。

上一篇:巴乌简介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