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初学阶段,老师必需自己能发出漂亮的声音让学生树立概念,然后帮助学生用发短音的方法,不断调整嘴型(主要下唇两侧的紧张程度),嘴唇气孔的形状,压笛孔的比例,笛孔刀口对准气流的角度(主要靠右手的拇指和小指调节),更重要的是下颌的收缩程度来探索适合该学生的发音方法。在不断的调节以上四个因素的发短音过程中,学生一定偶然也会发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声音,然后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发音。此后,可根据学生不断熟练的程度而减少监督的力度。所以说,当学生真正开始练长音时,也就是进入巩固阶段时,这最困难的一关应该基本上是过去了。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就无从说起练长音,更谈不上会有好的音色。
这样的过程在学生学了一年多以后,已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再反复练一个新周期,此时,要将运气,力度控制,颤音等与音色有关的进一步的技巧掺和在里面,重练一段时间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这样教出的学生音色一般是不会有问题的,至于学生本身可能会去追求另外其本身所喜欢的一种音色,那已是另一码事了。
我有位老师跟我说的一句话:“音色好吹什么都好听,否则吹什么都不好听。”
谈谈双吐
从种种教本上说,双吐的吹法因为“tu,ku", 那只是理论上说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诀窍,特别是每个人有不同的先天条件,因而有所区别。同样,在吹奏不同的音域时,舌头的位置也有所区别。
双吐的前一下,是使用舌尖完成,通常的位置为舌尖抵住门齿的根,那舌面就自然抵住了门齿的牙龈。不同的音乐标记舌头的位置又有所不同,如强音, 舌尖会有所靠前,普通的顿音,舌尖略翘,保持音舌面略平,连线内的顿音舌头略靠后,念成类似 lu 音,随着音域的下降,舌尖后缩,到 G 音以下,舌头几乎不碰到门齿了。同样,后面的 ku 音也有类似情况。吹吐音时,很多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嘴巴中,其实这不完善,应该将相当的注意力放在运气上,把吐字用 hu 来练,也是练好吐音的一种重要方法。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尽管描写的是琵琶,但这种观念对与长笛的吐音同样合适。请在练吐音的时候同时必需对运气要有较多关注。
所谓的音头,其实是个较复杂的问题,通常有强起,弱起,平起,强突弱等等,所有的这些,从根本上来说,均由呼出的气流控制,就好象小号高手吹高音不需要吐字一样。我国已故小号专家朱起东教授可不用手持小号,将小号用线吊起来,嘴巴凑上去演奏Bb2。这说明进入小号的气流的速度完全可以控制自如而摆脱手势的影响。
我们练长笛也是这样。出气的力度要完全靠腹内的功夫,因此,练习气吐是非常必要的。当吹某些练习曲时,完全不用嘴的任何动作(更包括舌头),将所有的“T”音吹成“HU”音,这也是长笛学生的必要练习之一。这对于吐音而言,把声音收掉,不仅是舌头的事,更是运气的事。
音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我听说过一个这方面的故事(我相信是真的)。有电子音乐专家将个种管弦乐器的长音录下来准备做音色库,偶然的一次,他将各种音色音头掐掉做成了多首同一内容的曲子,结果他的一位当指挥的好朋友根本无法辨别那首是用那种音色做的,因为听上去的差别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