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长笛音头这里包括舌头移开(或弱起时候的喉咙打开)即起音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决定性因素是运气,当然也包括舌头,不过还是比不过气因为所发音的情绪是完全由气控制的:如表现喜,怒,哀,乐等。而音头又是每个音所必不可少的,正如常言所说: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之所以要练“HU”其目的在于演奏过程中排斥舌头因素,让气流出来时不要受到任何物理上的阻挡,从而更突出气流变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容易检验出气的质量和控制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借助于舌头用气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前面说的朱起东教授的小号发音也有类似的因素在内。
至于练习“GU”那是为了解决舌根的灵活性问题,从语音学来说我们要求使用发元音的方法练气流和音色,而不是用发辅音的方法。
关于长笛的发音,除了运气以外,特别有讲究的是发出气流的角度。从整个嘴型来说您可看一下我发的法国大师拉瑞的讲话。综合来说,笛头插入的角度(吹口与按键),下腭的收缩程度,嘴唇气孔的形状和口腔的打开都有关系,因为前两者都会影响到气流冲向刀口的角度。刀口是长笛发音的最关键处,因为它与气流的磨擦才使笛子发出了声音。在磨擦的过程中,长笛会发出特有的丝丝声,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使气孔开的圆些,加上适当的“送出去”的气便会发出良好的音质,发音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发音送出去的感觉。开始的时候有条件一定要树立有一个好的概念,这最好是现场聆听一下大师或优秀演奏者的声音(因为再好的录音都会使声音走样),然后自己去体会如何发出好的音色。据我的教学经验,业余爱好者在初步入门后(约二到三年)还必须重新探索改进发音的方法,因为初学者是无法体会音色的细微变化。
其实,在长笛技巧中,连音比吐音更难吹。因为连音的时候乐器是一直在发音的,对指法的同步要求更高,而吐音时乐器的大部分时间是不发音的,手指的缺陷并不那么容易暴露。
吐音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1、舌头吐在什么地方。 这跟各人的具体条件有关,但舌头越靠外,吐音效果越好,因为出气点到乐器发音点(刀口)之间的缓冲地带短了,但舌头的行程却变长了,因此其速度也就下来了。这就要求个人按自己的特点去探索最佳位置。
2、发连音时要求口腔的容量更大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开喉腔),使气体缓冲区更大些,而使发音更平稳,但吐音的时候马上应该把口腔缩小,使气体的缓冲减小,以达到更快的响应速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状态要能很快的切换。
3、吐字的质量,有相当大的一步份靠运气作支撑,所以因对此也要有充分的重视。
4、最后的部分就是舌头的耐力,那是靠练习才能实现的,特别是长篇大论的吐字乐段更是对舌头耐力的考验。如果你开始的时候吐字还不错,后来变糟了,那明显的是耐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