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揉分为“小滑揉”和“大滑揉”两种:
1、小滑揉在运作理念上与滚揉有共同之处,不同的是手指第一关节不作打开滚动动作,手掌上提时手指滑过基准音发出略低的音,手掌下沉时手指向下滑动发出略高于基准音的音如此循环。它是纯粹的改变弦长的揉弦方法,滑揉中指尖对弦尽量是擦而不是压着不放。
2、大滑揉不同于小滑揉的是虎口要松开,在大臂力度传导下加入小臂的上下动作。
抠揉是用手指的压弦力来改变琴弦张力产生音波的一种揉弦方法,声似哭泣,善于表达悲痛的情绪。
运用抠揉是手指的抠揉动作使弦的张力改变,音高在略高于基准音和复原原位音中循环,手掌的上下动作基本没有,调动的是手指动作中的一抠一松的循环往复,这种演奏方法在传统和民间的作品中常会使用。在现代曲目中仅使用于某个音的特殊效果。
抠揉中虎口与琴杆接触的部位与抠揉中的手指有一个相对的反作用力,掌握这一点对抠揉的幅度和频率的掌控在运作中十分重要。
有的时候是几个手指和虎口同时帮一个手指的忙,这样可在传导中大大提高效率,并把紧张度从一个手指释放到全手。
压揉和抠揉相结合比单纯的压弦和抠弦更浓郁,更具有地域风格的特色。
揉弦的力度传导仍产生于大臂,是大臂力度传导下的肘、小臂、腕、指的协调动作,臂的力度传导的终结点要始终贯穿到手指的触弦点上。
传导的标准是:
松、匀、通、贯穿。放松、通畅、贯穿、均匀,才能使揉弦产生好的波动。在配合乐曲运弓力度传导的擦弦力上,低把位和高把位揉弦的使用是不一样的,前者力度要大一点,后者力度一定不能大,要小一点。
揉弦动作从变化上讲:
有动作幅度上的大、中、小区别,从产生音波的频率上讲有快、中、慢之分,在教学和训练中,仅仅完成了揉弦的基础训练并没有完成揉弦的到位,它必须在应用技巧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理念,即揉弦的种类方法和频率幅度大小的变化,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运作过程中必须依曲而定,因为依曲而定无固定模式的各种揉弦变化是丰富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揉弦变化丰富的具体体现。
揉弦所表现的音乐氛围有淡雅、闲逸、浓郁、激情、宏伟、辉煌等等等等。在动作区分上又有不揉、快揉、中揉、慢揉、迟到揉、揉到不揉、不揉到揉又到不揉、不揉到揉停、吟揉等等等等。
这些诸多的变化造成了揉弦的丰富,在使用中如何准确运用却关系到乐曲终极的效果,比如:
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揉弦有一定数量,更多的是弓子的变化,波弓、虚实弓、长短弓的弓速、弓长、擦弦力的变化把内心的感悟通过弓子的运行表达出来,有数的揉弦中变化无穷:大小幅度的变化、快慢频率的交替,加上吟揉、大小匀揉、不揉、迟到揉、不揉到揉停、揉到不揉到揉又到揉停、揉到不揉再到揉停不断变换,才能把阿炳凄苦苍凉的内心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在揉弦种类的选择上要准确:
滚揉在传统乐曲闲居吟、月夜、良宵、光明行,在民间乐曲流波曲,在移植作品查尔达什、引子与回旋,在近现代作品山村变了样、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一二胡协奏曲、天山风情中使用,会有好的音乐效果。在秦腔主题随想、陕北抒怀、椰岛风情、江河水的乐曲中使用压抠揉,会使乐曲的地域风格和感染力增加分值。滑揉在翻身歌、一枝花、河南小曲中有所体现,用好了会增加乐曲的表现力,体现蒋风之演奏艺术的吟揉技术,在二泉映月、汉宫秋月、闲居吟、病中吟中运用,使乐曲内涵更古朴更有深度,吟揉是有数量的揉弦,是音乐进行中相同于上颤音效果、固定频率的由揉压动作相结合完成的揉弦,演奏者必须在松、通的气息中体现自身的掌控能力,它的产生和运用是蒋风之先生对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巨大贡献。揉弦种类选择的准确还关系到音乐内容表现的准确,比如第一二胡协奏曲中的慢板揉弦,表现了作曲家所要求表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大而匀、中快频率、触弦面积稍大的滚揉,就比较恰当,如果使用抠揉、压揉就不合适。相反如果在一枝花、翻身歌和河南小曲滑揉的特色音上使用滚揉就突出不了地域风格的完成,又如在江河水需要抠压揉的地方使用滚揉也产生不了乐曲的感染力,又如三门峡畅想曲慢板四指的揉弦,单纯靠滚揉完成不了畅想的意境,必须在滚揉中加入小压揉,频率还不能过快。因此淡雅的、歌唱性较强的旋律使用滚揉较多,地域风格浓郁的作品中使用滚压揉、压抠揉的较多。
二、在揉弦动作幅度大、中、小区分上把握好:
豫北叙事曲中为了突出主部主题的叙事意境,使用小而匀的揉弦比较准确,而到乐曲最后的再现部分再使用小而匀的揉弦就表现不了乐曲所要求的勇往直前的意境,需要使用大而密的揉弦。滚揉中匀而中慢的揉弦在月夜、良宵中有所体现,大而激情的揉弦在传统作品悲歌、现代作品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个主题慢板部分、翻身歌的慢板中有所运用。因此如何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这又是一个技术与艺术搭界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