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秀实(金)
(?——1232),字彦实,号栖岩,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金代琴师。童年学琴于扆君章。后两度应试进士不第,遂潜心学琴。泰和(1201——1208)中被荐为琴待诏,颇受金章宗赏识。当时的宰相耶律楚材称赞其演奏风格“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说他演奏的《广陵散》“翻飞从旧格,始终成一贯,雅趣超今昔”。撰有《琴辨》,其中精选古曲40余首,并由耶律楚材写序言,元遗山作《琴辨引》。
欧阳修(宋)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跟随友人孙道滋学琴。在贬为滁州做太守期间,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太常博士沈遵读后,专程至滁州“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一调。”后又创作了《晓莺啼》、《隐士游》等琴曲。欧阳修在听过沈遵的《醉翁吟》后感慨道:“《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嵚。”
宋徽宗赵佶(宋)
(1082——1135),不仅是北宋颇有名望的书画家,也十分爱琴。曾搜罗南北名琴绝品,以满足自己的癖好,专设了“万琴堂”来珍藏这些名琴。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唐代雷威所制的“春雷”。
传世名画《听琴图》、《文会图》是其好琴的极佳写照。《听琴图》描绘了徽宗身穿常服,端坐于青松之下信手弹琴的场景。画面空旷幽古,青松高耸入云,其旁怪石嶙峋。石上坐有两人,似正陶醉于悠扬的琴声之中。《文会图》所描绘的是徽宗召集一批文人学士,在御花园内琴诗宴饮的情景。画中的石案之上,一琴历历在目。皇帝的倡导,导致有宋一代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徽宗政和年间,钱塘太守梅公会集杭州文人雅士,门下清客,举行琴集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时会名琴数十张,弹奏品赏,一时传为风雅盛事。也由于宫廷的倡导,宋代出现了刘安世、金公路、马希仁兄弟等著名斫琴大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世争相收藏的珍品。
郭沔(宋)
(约1190——1260),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淳祐(1241——1252)、景定(1260——1264)间以擅长弹琴知名。
赵宋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政治、文化的中心,诸多琴家交往频繁,其中不乏一些身居高位的人物,宰相韩侂胄、光禄大夫张岩,司农卿杨瓒等。更有一些造诣精深的琴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如郭沔即为其中值得注意的人物。郭沔在整理旧谱、提倡创作、传授琴艺方面,颇为时人推崇。中年时,在当时的主战派人物韩侂胄僚属张岩门下做清客,从事整理韩侂胄祖传的古琴谱以及民间流传琴曲,后来韩侂胄被杀,张岩受贬,加之元兵南侵,郭沔便移居湖南衡山。移居期间,他眼望九嶷山云雾蔽日,顿生满眼风雨、国家将亡之感,因而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同一时期,还作有《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等琴曲,大多为即景抒情之作。明代中叶以前所流行的琴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整理、创作和传授的。其作品不乏爱国之情,占主要地位的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示与元蒙统治者不合作的内容。
郭沔曾教授弟子多人,其中南宋著名浙派人物刘志方为其入室弟子。刘志方,浙江天台人。浙派名家毛敏仲、徐天民都经其传授。曾将郭楚望代表作《潇湘水云》及其传谱授于毛、徐二人,得以世传。对于其后“浙派”的形成有很大的功绩。作有琴曲《忘机》、《吴江吟》等。
五、明清两朝
朱权(明)
(1378——1448),明代琴学较为繁盛,潞、益、衡、宁四王皆为皇室一脉,均有过大规模的造琴之举。以致今日传世明琴,较之唐宋琴要丰富得多。
“四王”为明代重要的琴学宗派。其中宁王朱权,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第十七子,封宁王。因受永乐帝(朱棣)猜忌,遂不问国事,终日闭门读书弹琴。曾命5名琴生“屡更其师而受之”,以便广泛吸取各家传曲。朱权积12年之久,筛选千余曲,取64曲编成《神奇秘谱》,成书于洪熙乙巳(1425),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如《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酒狂》、《小胡笳》等,多为北宋之前名曲,保留了早期传谱的原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如《梅花三弄》、《长清》、《短清》、《白雪》、《雉朝飞》、《乌夜啼》、《昭君怨》、《大胡笳》、《离骚》等,均属历史悠久的古代作品;此外还有南宋浙派名家作品,如《潇湘云水》、《樵歌》等,都有解题,提供有关史料,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文献,后世琴谱多沿袭之。
在大型琴曲《秋鸿》之前,编者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谱前,阐述作品主题思想。谱中旁注甚多,琴家多认为该曲为朱权所作(或以为南宋郭楚望所作)。全曲共36段,每段皆有标题,通过群雁南飞三起三落的描写,表现出“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之胸怀。《五知斋琴谱》谓其能使他曲相形见绌;《琴学初律》则云此曲“至神至妙,无以加兹”。其选编琴曲时能尊重不同传谱,反对“蹈袭前人”。
宁王尚有《琴阮启蒙》、《太和正音谱》等音乐书谱。所著杂剧12种,现存《大罗天》和《私奔相如》2种。
严澂(明)
(1547——1625),字道澈,号天池,江苏常熟人。虞山派的创始人,此派为明代最有影响的古琴流派。
文靖公严讷次子,曾任邵武知府,后退居山林,与陈星源、赵应良、陈禹道、戈庄乐、施磵槃诸琴家结成“琴川社”。并与当时旅居在京的浙江人沈太韶交往甚密,以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形成“清、微、淡、远”的弹琴风格,由此而成为著名“虞山派”之鼻祖。
虞山派认为音乐乃人之“性灵”的语言,这种主张及其风格,迎合了那些忘情山水的文人士大夫的欣赏要求。严澂曾抨击当时琴曲中滥填文词的风气,主张古琴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严澂所编《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作,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所收多为严氏习弹之曲,至今流行的琴曲《良宵引》即首见此书。书中尚收有沈太韶创作的《溪山秋月》等。本书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明代琴谱,于琴界颇有影响。
徐上瀛(明)
(约1582—1662),号青山,江苏太仓人。虞山派集大成者。武举出身,崇祯末欲参加抗清,未果,遂隐居苏州穹窿山,改名谼,号石泛山人。徐上瀛与严澂皆师从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入室弟子张渭川等人,但琴风与严氏有较大的不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松弦馆琴谱》未收录的以快速见长的名曲。他的传曲经由弟子夏溥编入《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此谱共收31曲,琴风徐疾皆备,主张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弥补了严氏之不足;并发展了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又取各家之长别创一格,著成琴论《溪山琴况》。书中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尹尔韬(明)
(约1600——1678),原名晔,字紫芝,别号袖花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绍兴琴派名家。初学琴于王本吾,继而遍访各地名家长达20年之久。后赴北京,为崇祯皇帝谱曲,被崇祯称赞为“有仙气”,故自此又号芝仙。被任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受命整理内府所藏历代古谱。其间著有《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等著作。明亡,遂隐居苏州,作《苏门长啸》、《归来曲》诸琴曲。其作品由友人孙淦编为《徽言秘旨》,共60曲。
张岱(清)
(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绍兴琴派名家之一。明亡,坚守民族气节,入山著书。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文字清丽如画,诗意盎然。所著《陶庵梦忆》,记叙其向绍兴琴派王侣鹅、王本吾学琴经过。流传甚广的琴曲《平沙落雁》即由张岱首先记述。还评论了当时琴师们的演奏水平,包括向王本吾学琴的同窗尹尔韬诸人。与尹尔韬、范与兰、何紫翔等组织“丝社”,月聚三次以切磋琴艺。
徐常遇(清)
(1662——1723),字二勋,别署五山老人,江苏扬州人,生于康熙年间,广陵琴派的创始者。广陵派是清代出现的重要琴派,其与徐祺、吴灴、秦维瀚皆为此派代表琴家。广陵派琴家喜用偏锋,取音柔和,节奏比较自由,崇尚“淳古淡泊”,与“清微淡远”的虞山派风格比较接近。其注重传统琴曲,力求保持古曲原貌,反对盲目增删。所辑《澄鉴堂琴谱》于1702年面世,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徐常遇二子徐祜、徐祎继承家学,曾以琴艺轰动京师,时人因有 “江南二徐” 之称。
蒋兴俦(清)
(1639——1696),字心越,浙江金华浦阳人。康熙十五年(1676)于杭州永福寺出家,学琴于庄臻凤、褚虚舟。1677年,避难至日本长崎,得关东幕府热情接待,尊为“东皋禅师”。至日本时,携带中国的《松弦馆琴谱》、《琴经》等琴曲谱集,介绍了中国古琴艺术。其高足有人见鹤三(竹洞)、杉浦正职(琴川)。在日本期间谱写《熙春操》、《思亲引》、《清平乐》、《大哉行》、《华清引》诸琴歌。人见鹤三曾誉之为“我国琴操之权舆。”现在《和文注琴操》共收37首短小琴歌,为蒋氏传入日本而经日本弟子校阅订正的本子。另有《东皋琴谱》,所收15首短小琴歌为蒋氏传谱,歌词多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蒋氏为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
六、近代琴人
管平湖
(1897——1967),近现代琴家。苏州齐门人。父亲管念慈(字劬安),是清代宫廷“如意馆”画师,颇受光绪皇帝的称赏。管平湖从小随父学琴、学画,13岁丧父后,又从叶诗梦、张相韬继续学琴,以后又从杨宗稷学《渔歌》、《潇湘》、《水仙》等曲约2年。1923年游天平山,遇悟澄和尚,经他整理指法,半年后琴艺有明显进步。以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川派《流水》。建国以前,他的生活极为清苦,除在燕京艺专教课之外,兼收私人学生,同时还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维持生活。1952年受聘于中国音乐研究所,从此生活安定。在研究所10多年中,潜心整理以前所习诸操,同时积极从事传统名曲的发掘整理,陆续打谱了《广陵散》、《幽兰》、《离骚》等10余首古琴名曲。他所弹奏的《广陵散》、《流水》气势磅礴,以指法坚劲见长,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管平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琴家之一,他虽然是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的重要弟子,但他的琴艺并不仅限于九嶷派,他还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演奏风格。
查阜西
(1895——1976)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少年时学奏琴歌《慨古吟》、《客窗夜话》。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30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他主要职业为民用航空公司负责人,于解放前夕,领导两航起义,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了功。1953年以后,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1956年进行全国古琴采访调查,并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等琴学资料,为全面、系统整理琴学史料进行了大量工作。
20世纪初,琴坛曾有“浦东三杰”的佳话。著名琴家查阜西、张子谦及彭祉卿3人经常以琴相会,结为知音。查阜西善弹《潇湘水云》,张子谦以《龙翔操》为拿手,彭祉卿精研《渔歌》,当时有人以此尊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3位琴家还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
张子谦
(1899——1991)原名张益昌,江苏扬州人。广陵琴派的重要传人,近现代琴家。14岁时跟随广陵派琴师孙绍陶学琴,23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张子谦的演奏格调高古,意境豁朗而深邃。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吟猱有度,韵味醇厚,其轻重缓急变化似在不意之中,挥洒自如。故得“张龙翔”称号。与查、彭并称“浦东三杰”,且有“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的美誉。三人共创今虞琴社,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56年,张子谦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员,1958年起兼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师。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代著名琴家龚一、成公亮等均曾从其学琴。自1938年始至60年代中期,张子谦写下了近30年琴坛活动和弹琴心得的日记《操缦琐记》,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顾梅羹
(1899——1990)字焘,别署琴禅,为顾隽之子,顾玉成之孙。幼承家学,从12岁始从其父顾哲卿、叔父顾卓群学琴。1921年,顾梅羹在“山西育才馆”和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班任教。1947年起至1949年末,在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古琴。1956年起在北京参与了查阜西先生主持编纂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辑览》的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分析》等学术论文。
1959年,顾梅羹调任沈阳音乐学院,从事古琴音乐的演奏、教学和研究,晚年更致力于发掘古谱的工作。“文革”中,顾梅羹被迫回乡12年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仍然整理劫余残稿,编撰完成了30余万字的《琴学备要》。此书之手稿本已于2004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倾注了顾一生对古琴音乐的心血。
当代琴家丁承运、龚一、朱默涵等,曾从顾梅羹学琴。其子顾泽长、顾淡如均传其学,不坠家声。
吴景略
(1907——1987) ,名韬,景略为字,江苏常熟人。近现代琴家。少时跟随赵剑候、周少梅、吴梦非等人学习琵琶套曲、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后改习琴。20世纪40年代主上海今虞琴社,50年代赴天津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文革后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吴景略重传统,擅表情,以起衰开派功见重于时,风格飘逸潇洒。其擅长曲目有《梅花三弄》、《渔樵问答》、《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流水》等。
姚丙炎
(1921——1983),浙江杭州人。近现代琴家。少时自学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23岁时开始向徐元白学琴, 移居上海后担任会计工作,业余时仍坚持从事古琴工作,先后发掘并演奏了《华胥引》、《酒狂》、《大胡笳》、《楚歌》、《幽兰》、《乌夜啼》、《屈原问渡》等名曲。他演奏指法明快,处理细腻,并且结合所发掘的曲目和指法写出考证说明。著有《琴曲钩沉》,发表于《音乐研究》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