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呼吸的意义
笔者认为,呼吸在演奏训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根本作用。它为演奏贯穿了一股“气”。它可以使快速的练习显得协调,并为快速的手指运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休息、换位的时间。而呼吸的规范、练习和运用在合奏、协奏中显得尤为重要,远远超出了独奏时的地位。笔者曾参加过一些乐团的排练,经常发现,指挥为团员落手不能切入音乐的问题大为苦恼。而笔者认为正是呼吸在作怪。譬如,古筝的合奏曲目《百花引》,全曲第一拍是一个刮奏。指挥一般会有一个准备动作——先是由上而下的起手,然后是由上而下的落手,就在这个落手的同时要求乐手们进入刮奏。而作为演奏古筝的乐手一般会有以下三种选择,一是放弦准备,抬头,等待指挥的落手;二是吸气,将手悬空准备,一样是抬头等待指挥的落手;三是与指挥的起手同时起手,落手同时落手刮奏。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出现的不同效果。第一种,大家的手都是放在弦上的。在演出时由于一定的紧张度,就难免有人在指挥未落手的时候就奏响了刮奏——提前进入了,也会有人因为拿不定指挥落手的最低点一直到指挥的下一次起手才奏响——晚了,这样就在无形中延长了第一拍刮走的时值,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指挥灵活机动,等待团员,另一种是团员的自我调整,但都是混乱的。第二种,和第一种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就不详细阐述。第三种,指挥与团员是同步的,而且乐手提前跟指挥确定了速度,更有益于后面的演奏。同时,在这里阐述个人的一个美学观点,笔者以为,静止的坐在舞台上是不美观的,诸如手静与弦上、手悬于半空都会给人以紧张、呆板的感觉。而在第三种的起手与落手之间加入不同的闭气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听觉效果,各位读者可以尝试,这里就不详述。
以上说的是合奏,问题主要在于与指挥的沟通上。而在协奏,呼吸又起到了指挥的作用,用个人协调的呼吸来协调伴奏人员的演奏。如赵曼琴老师的《山丹丹颂》,较为明显的是在曲末,一拍的休止后突进快板。最后一句的快板是乐队的合奏,也就是说,在演奏最后一句的时候,古筝就相当于指挥,要带领这个乐队整齐的切入(当然不排除指挥手势的重要性)。那么在休止时的呼吸就显得极端重要,否则乐队很难整齐的切入。笔者在演奏时是尝试这样处理的:紧承前面的摇指——摇指结束时吸气提手,闭气落手,闭气提手,呼气落手弹弦。整体上在休止的一拍中完成了一个大的提手动作,借以提醒伴奏团员在落手时候的进入。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而在文章的最后,想说明的一点是,以上的理解,仅仅是个人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因为年幼,自然无知,所以以上观点不足以学术,恳求指导。
结语:很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对我的教诲。时至今日,也越来越感觉到古筝演奏这门学问背后的艰辛。从呼吸的角度来看,古筝在民族乐器中并不领先。譬如在二胡的领域内,早就已经解决掉这个问题,最大的表现就是关于弓法的统一上。大家应该注意到,在乐团的演出中,二胡声部很少出现左右开弓的现象,而古筝在合奏中却很容易出现左倾右斜的现象。甚至于有些人在不理解呼吸的前提下,标新立异的提出“将舞蹈引入古筝的演奏”,想来都是非常怪诞、引人发笑的。早些时候,我也曾经认为赵曼琴老师指点我的动作有矫揉造作之嫌,后来参加了乐团,包括在自己尝试创作、编配的时候才越来越意识到呼吸这个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功臣”。一时激动,就提笔写了这篇文章来尝试为“功臣”扬名。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与朋友聊到了艺术的个性张扬问题。一些人认为方法上的统一最终会束缚个性的发展,我的观点是相反的。用最简单的道理来说,现代建筑的结构都是美轮美奂的。这都得益于数学家们的精确计量。但是人们在做1+1的时候都把答案写成2,没有异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公理,是科学。而艺术也应如此。在科学前提下的个性才是有潜力的个性。一味的张显个性而违背了自然科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表演实践中,并不见得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风格的个性化却依然是各个演奏人员所必须追求的。
注解:①呼吸作用:生理系统的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参考文献 :《快速指序技法概论》 赵曼琴编著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 阎爱华 著 原文载于《艺术百家》2002年第3期
《麦克明彩色人体解剖图谱》第四版 PH.Abraham RT.Hutchings
SC.Marks Jr 主编
作者: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