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帮丝竹的曲目主要是民间流传较广的通俗性曲调,如《四合如意》(又名《桥儿四合》)、《行街》、《梅花三弄》、《云庆》、《八板》、(又名《溜板儿》)、《小拜门》、《小霓裳》(又名《玉娥郎》)、《将军令》、《灯月交辉》等。另外还有一些杭摊中常用的曲牌、民歌小调,如《柳青娘》《满江红》、《马头调》《十三板》《云板》(又名《三十三板》)《西湖十景》等。其中《八板》、《十三板》、《三十三板》分别为8、13、33小节,每小节要敲几板而得名。还有《十二板》、《十三板半》、《三十三板半》等名称。
杭摊音乐由“平板”,曲牌唱腔、民歌小曲和器乐曲组成。“平板”由流行于杭州的《南词俞调》衍变而成。“平板”通过节奏、速度变化又产生“流水板”、“快板”。“流水板”也叫“流水快板”、“急板”,速度较快的“流水板”又叫“立(烈)板” ④。
武林筝,作为杭摊的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步行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点”演奏法,“四点”手法,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在乐曲中的运用,给人形成一种活泼明快的感觉,十分适合演释杭帮丝竹的曲目,因为这些曲目大都来自民间,充盈着江南的泥土气息,与江南山水的明净、绮丽、秀媚、素雅的格调一致。
王巽之和他的嫡传弟子做了哪些事?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他在他的学生们的协助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为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
1956年,他整理、编写出《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等筝曲初级教材。
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庆》、《将军令》等一批工尺谱被相继整理和译成五线谱。
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指导下,21弦S型筝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并配置上由他学生魏宏宁及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在琴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系列筝弦。乐器与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浙江筝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其础。
1958年至1961年,《月儿高》、《海青拿鹤》、《霸王卸甲》、《普庵咒》、《寻阳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筝曲相继被整理出来。《将军令》曲谱予以重新订谱。这批曲谱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筝曲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例如:摇指技法的运用,由单一的长音扩展到整个乐句、乃至整个乐段的旋律;快速四点及夹弹的点子更为稠密,力度变化更加丰富;新派生出来的扫摇和左右手点子等技法,使音调更为热烈,气势更为恢宏;左手从简单的和音提弦,发展到演奏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旋律。左手的揉、按、滑、吟等技法也比过去更丰富多彩了。[13]
我的老师孙文妍,当年作为王巽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全过程地参予了浙派筝曲的整理和浙派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所以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这些成果凝结了一代浙派筝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也是浙派筝得以崛起,成为中国古筝一大流派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旧时代,由于环境、条件诸多因素,教学上往往强调师承,强调个人经验,随意性较大;而缺乏或者说不太注重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而王巽之不同于一般的民间艺人,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教育家:
1961年,王巽之又带领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等,以他为主,编写出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系列教程,分列七个单元,包括基础练习(182条)、练习乐曲(171首)、乐曲(45首),共276页。
1961年10月,王巽之赴西安参加全国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会议,他向大会提供了上音的古筝教程,演奏了《月儿高》等浙江筝派的代表曲,在陕西省电台录了音。他的介绍与演奏引起了与会者对浙江筝派的兴趣和关注。
二十世纪60年代中,王巽之先生又与陆修棠、王昌元等创作了《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等一批以浙江筝派技法为主的,颇有社会影响的筝曲。[14]
也就在这个时期,王巽之先生培养的学生相继毕业,上海音乐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演奏或教学上颇有影响的古筝专业人才。如王昌元、孙文妍、项斯华、张燕、范上娥等,随着她们在音乐舞台上的崛起和介绍,使浙江筝派在全国广为传播;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她们把浙派古筝带到香港、台湾,又走出国门把它带到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使之走向世界。
注 解:
①《考古发现与秦筝说》 项 阳 著。此文,先刊登在内部刊物:1993年方古筝研究会首届年会的会刊(《古筝艺术》第2辑)上;后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引自《音乐学文集》198页12--13行。
② ③ ④ 内部编汇、打字油印本《杭州戏曲志资料·第一辑》:《杭摊汇考》作者 王与昌 杭州市文化局戏曲志编辑室编印 1985年12月。
参考文献:
[1],盛 秧。浙派古筝 [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2],袁静芳。民族器乐[M]。人民音乐出版,1987。133。
[3] 牟永抗。绍兴306号墓刍议[J]。文物 1984,(1):30-31。
[4] 牟永抗。绍兴306号墓刍议[J]。文物 1984(1):33。
[5] 项阳。考古发现与秦筝说[A]。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文集[C]。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99。200。
[6] 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相关问题。文物。1984(1):29。
[7][8] 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J]。中国音乐,1987(3):39。
[9] 黄成元。公元前500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J]。中国音乐,1987(3)40。
[10] 魏军。秦筝源流再证[J] 交响,1990,(1):20。
[11]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C]。 中国ISBN K NY 中心,2001。7;11,12。
[12] 江南丝竹乐曲选[C]。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