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筝最早的记谱样式

  (三)轻三重六调

  这类曲调,多用于表现闲适、舒畅、欢乐、桃逸等情绪。它是介乎“轻六”和“重六”之间的轻六变格调性,“三”用“轻三”, “六”用“重六”,而且用重六(4)的滑动音为主音以构成旋律,产和出一种欢跃而带轻佻的韵味来。这里举一个颇具典型性的乐句,以见其一斑。

  (详见原谱)

  (四)活五调

  这是一种常用于表达伤感缠绵或悲哀凄楚感情的调性。它是用“五”(2)和“三”为主音,以级7 # 2 4 的音群组织以构成旋律,形成曲调的。其实际音阶是5 6 7 1 # 2 4 5 。

  所谓“活”,就是“五”这个音要升高到将近于五(# 2 )的音度,而且要带有颤、回、波、滑等音色效果;其它各音,也可以说“字字可活”。这种调性,学习的难度是较大的。(笔者或将另行为文介绍,这里就不细谈了)举例曲如下:柳青娘  (活五、二板、三十板)

  (乐谱)

  六五六七六七    六五七六五四三四三    六五四二四三四    五四五四

  用简谱译记出来就是:

  4/4    柳青娘

  慢板、悲哀地

  上面介绍的《 醉春芳》 、《 景春萝》 、《 柳青娘》(重六)和《 柳青娘》(活五)诸曲是选择未经加花的原谱,以存其本来面目。“二四”古谱,极少记录装饰花音。很多民间长辈乐人的传授二四谱,都有这个习惯和规矩。他们的意思是:加花衬字在乎其人的天赋和修养,让人各陈华彩,不宜拘束。

  三、关于二四谱几个问题的说明

  (一)二四谱既选用汉字中的数字为音阶唱名符号,而且又是按其顺序数列标示阶位,为什么不从“一”开始而从“二”开始?

  二四谱原是筝的专用谱,在唐代随着筝传进了潮州。唐代十三弦筝的定弦形式是以第二弦为最低音“二”(5),依照五声音阶的次序由外向里依次排列,第一弦仅作和声配音之用。二四谱用之于筝的演奏,音阶与弦位是一致的。到了宋代,筝的定弦形式有了改变,把第一弦改为“二”( 5 ) ,“三”以上各音,依次递升。这就要呼唱二三四五六之音,筝弹一二三四五六弦了。从此以后,“二四”符号就只表音阶唱名而不表弦位了。

  宋代以后,在潮州流传的“二四谱”一直是这样。

  (二)二四谱既来自中原,为什么它的音名呼唱用的都是潮州方音?

  宋代以后,二四谱在中原为七声音阶的“二四谱”所取代,这因为它只是筝一家的专用谱。在潮州,二四谱不仅是筝谱,而且还是音乐、戏曲的通用记谱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就是到了清代,工尺谱传入潮州已有一定的时间,还只是在一些外地人士或少数文人雅士之间使用,不居主导地位。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笔者还是少年的时候,亲眼看到民间乐人或戏人仍然使用二四谱而不习用工尺谱的事实。

  当二四谱在中原完全湮灭之后,流传于潮州的二四谱却正方兴未艾,就在这个时期,潮州乐人把“二四”改用潮州方音呼唱。从此,二四谱被髹添了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难怪有人误认它是潮州地方性的乐谱了。

  (三)二四谱在广泛的流传地域和悠久的流传年代中,改进、发展的情况怎样?

  笔者鄙见是:

  1、当七声乐曲出现和七声音阶记谱形式出现之后,二四谱面临挑战,喜爱二四谱的古代乐人对乐曲进行分类,根据调性的不同,采用“变读”、“变奏”的办法,巧妙地对付了挑战。这是一种重要的改进。这种变声调不变读音的办法,巧妙之处在于:既可谱记七声乐曲,又保持了汉民族的五声音阶体系的传统记谱形式。喜爱二四谱的前代乐人是多么高明啊!

  2 、潮州乐人把二四谱演化为通用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重要的改进与发展。

  至于清末,有人在二四谱中使用工尺谱的“乙”来代替“重三”( 7 ) ,但不能得到广大乐人的推行。其实,这种改字,破坏了五声音阶记谱的完整体系,是不可取的。

  四、关于二四谱的评价问题

  “乐谱”是记录音乐语言的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音乐文字”。乐谱与音乐的关系,正如文字之与语言的关系一样。

  “二四谱”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字”,它不仅是古代乐人为世人服务的有利工具,又是贮藏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一个“宝库”。若论其历史之长,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极为古老的。马来西亚籍华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蕾士先生称赞它是“稀世之古代谱式”,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尽管今天二四谱被简谱和线谱所取代,但是它的余绪仍保留在潮州音乐、戏曲之中,还有一些用“二四”谱记的古代音乐珍品留存于中国和世界各地;记忆在海内外人士的头脑之中。如果我们嫌它过时、落伍而置二四谱的行将消逝于不顾,那么,我们失去的将不是“二四”记谱法的本身,而是失去了一宗中华民族——世界四分之一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将是多么令人叹惜的损失啊!

  三十多年来,曹正教授等不少人士之所以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地从事二四谱的收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一种维持民族遗产和民族尊严的信念。

  笔者在这里恳切地奉告海内外同胞、朋友和同志:对这宗属于四分之一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它、评价它、以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它。希望有更多的海内外音乐界以及有志于此道的人士来收集、整理、研究和总结“二四谱”,并进行学术交流,以期能发掘宝藏,汲取精华,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完成人类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

  我们的工作也将如古人类学家之于“太古人骸骨”,古文字学家之于“甲骨文”的研究一样,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