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
主页 > 箜篌 > 箜篌百科 >

箜篌故事:凤首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

  五 非洲的凤首箜篌

  以鼓闻名天下的非洲,却有为数不少、型制较多的凤首箜篌,不过其分布主要在赤道以北的民族。这件乐器在非洲有悠久的历史,为大多数文化望尘莫及。凤首箜篌是从埃及传到非洲并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

  所有非洲的凤首箜篌都属於空架竖琴类,即仅有二边(箱体和颈):弧式与角式都有,以弧式居多。另外还有特别及混合的品种。大多数非洲的凤首箜篌以木做音箱,但西部有不少以葫芦或以龟壳的也见得到。音箱的形状有碗型、卵型、船型,甚至於方型。

  其上蒙以皮革,有的在面上还开出音孔;颈则以木为材,少数以象牙,有的上端雕刻人头作装饰,或另有涵义。弦的材料有肠、革、纤维、钢丝或尼龙线,数目不等,从三、四弦到二十几弦都有。弦从皮面的中央出发而达颈上,与颈呈直角,有一些品种在皮面上装置了木制的搏手来置弦(如琵琶),这就比较特殊了。颈上有相当於弦数的轴做为接弦及调音之用,但西非的品种则不用。

  简单地分,非洲一般的凤首箜篌有下列二式。

  第一式:弧式,其颈架於箱体,有如一支汤勺之置於碗里,即不和箱体固定连接。因此如果将弦大量放松,整个乐器就四分五裂而不成器了。这类品种从西非的毛利塔尼亚到东非的乌干达都有,以毛利塔尼亚的阿丁较常见。阿丁的箱体是以极大的葫芦切半蒙皮而成(图8)。

  图8 非洲毛里塔尼亚的凤首箜篌:

  第二式:弧式,其颈插入箱体的一端,固定不移,有的甚至有如将塞子插入瓶口。这个品种最为普及,在中非和西非到处都可见。其型制和亚洲的一些品种比较接近(如缅甸凤首箜篌),也就是一股所形容的船型竖琴,在古代埃及壁画中也常见。

  除了上述一般的品种,非洲凤首箜篌特别型式还很多。有一种是分叉式,即将弦连接在V型的一支木枝,下面插入切半的葫芦底,奏时将葫芦空的一面对著奏者的身体扩音。这可以说是介於乐弓和竖琴之间的品种。最闻名的特别品种则来自西非。

  非洲人喜欢乐器能附带发出沙沙之声。哉洛风类的的木键下的葫芦内加特别装置,拨片琴键上加小铁环或箱内加沙粒,鼓边加小铁片等都是这种作用。有的凤首箜篌也会附加一些小铁片或其他东西,奏时沙沙作响。

  和其他乐器一样,凤首箜篌在非洲社会也有象征性。加彭方族的一支认为他们的果姆比是上帝的姐妹和生命的赐予者,琴弦是她的筋,轴子是她的脊椎,共鸣箱是她的子宫,琴音是她的声音,她的形象则刻钤箱体延伸出的上端。非洲音乐基本上是群体音乐,大多随性参与,这和原来的部落社会群体活动背景有关。但是凤首箜篌却是例外,它主要是独奏和伴奏乐器,偶而也和另一支箜篌合奏,但决不是乐团的一份子。群体音乐的另一特征是非职业性,无报酬。但凤首箜篌演奏者很多是职业性,靠它谋生。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再者,由於非洲凤首箜篌演奏者用此乐器来伴奏他自己的歌唱,所以他也是诗人,又是历史家,因为歌词内容常常牵涉到权贵家族的历史颂赞。

  还有一种造型美观、音色柔和,诗人必备的凤首箜篌,仅见於西非,却闻名全世界,那就是可拉。可拉用切半的大葫芦为共鸣箱,上面蒙皮,其木颈从上端插入而通到底部,并在下端露出少许。这突出的部分正好套上弦,作为它们的出发点。弦分两组,通过皮面上一个刻有相当弦数的小痕的木桥的左右两边,达到颈上。一边有十弦,另一边有十一弦,总共二十一弦。但是和多数凤首箜篌不同的是它们不接轴,而是由纤维环捆绑在颈上。这一点有如缅甸凤首箜篌(图9)。

  图9 非洲刚国的船型凤首箜篌:

  为了保护皮面和固定木桥,可拉的皮面之下有一东西向的横干,横越全个半圆面,支柱了木桥。以前可拉被称认为是一种混合类,由於弦和颈呈直角,又没有指板,所以可拉基本上是凤首箜篌类。演奏可拉时,将乐器悬挂在人身上或置腿上,其颈远离身体,以左右手的中指分别钩住突出於共鸣箱上方两端的特别木柱,以左右手的姆指弹,食指挑。因为有四指交替,速度极快。

  总之, 非洲的凤首箜篌是比较独特的箜篌形式,与中国的凤首箜篌不同,但是却与缅甸凤首箜篌类似,所以我们一并提出,供学术界探讨。

  (文/周菁葆 转自民乐国际)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