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主页 > 古琴 > 古琴资讯 >

古琴座谈:广陵不散

  演奏古代作品是否应用同时代形制的乐器?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在海外学西方音乐时,知道他们的发展很快,现代化与科技都发展得很好,尤其吹管乐器很发达。但是在音乐学院里,他们的处理方法跟现在的管弦乐团是不一样的。他们经常强调演奏中古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时,要用所谓authentic instruments,即当年式样的乐器。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是所谓落后的东西,那些乐器的弦容易断,声音也控制得不好。现在的管弦乐团都用钢弦,从音响的角度来看是最好的弦,从交响乐的角度,要让听众在大音乐厅里能听得到,这应该是19世纪到20世纪时发展出来的。用当时的乐器、当时的设计来演奏,有时候吹出来、拉出来,声音都不准,音准不对。这方面以小提琴作例子就很清楚,它们有Baroque violin,是用当时的羊肠弦(Gutstring),非今日的金属弦。对西方来说,音乐肯定是需要发展的,但是,它们是新旧并存的。老的东西保留原来的样子,虽然文化生态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他们非常尊重原来的形态及物料。声音也很重要,就是用那个时代的乐器来演奏那个时代的乐曲,非常讲究。这种角度大概1960年代至今,大概已经流行了半个世纪。

  中国从20世纪开始,一直往物质发明发展,向单线进化方向来发展。其实我不反对乐器改革,但是为什么要改,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是比较老的乐器,其实没有必要改,因为它服务的是老乐曲,没有必要在一个大的音乐厅里演奏,不需要响得很厉害。还有一个例子我要提出来,就是中乐团,他们要交响化,那乐器当然要响,在专业乐团里的乐器;是不会用传统丝弦的。但是,前几年他们搞过一个“寻找他乡的琵琶”音乐会,日本琵琶用丝弦,中国琵琶用钢弦或尼龙包钢弦。事后乐师们告诉我:“钢弦不够响亮,反而用原来的丝弦更有力、更响。”他们搞了这么多年尼龙包钢,觉得很惊讶。所以,我们要改良,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改,把制作工艺及乐器质素提高。所以,刚才李老师说,如果丝弦能提高到钢弦的水平,他就会用丝弦,我也在盼望这一天,应该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郑:你刚刚提到,西方也是到了1960年才重新有一个醒悟,换句话说,西方差不多发展了150年的主流都是单线的。它发展到一个程度以后,当主流已经蔚为巨流、蔚为海洋时,就有一些人意识到历史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说现在的演奏,主要是面对大多数人的,他就不会用不响的弦。所以,我想,中国的传统乐器会不会也正在面临这种问题呢?

  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变化,有意识的变化就是揠苗助长,多数都不行。刚才提到西方乐器,它为什么会变?那是因为社会需要。现在为什么想回归?少数人的口味。其实一直都只有少数人在搞,按学术观念来看,它绝对需要存在。但是,如果这种社会文化基础已经不存在,不变就会灭绝了。为什么在中国,箜篌会灭绝、会失传?瑟会失传?失传的乐器很多种,主要原因就是它不适合社会需要。古琴如果继续不变,那一定要灭绝。如果现在我们还弹得平平淡淡,就没有人听得出你表现的是什么,只知道你是古老、高尚。然后,下次就不用听了。个人爱好一定存在,比如说现在留辫子的也有,缠小脚的也有,古代为什么好几百年都喜欢?那是因为它美啊。我们不觉得美,但古人觉得美。它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需要,比如说西方的羽键琴变成古钢琴,古钢琴变成现代的钢琴,它是一种社会需要。如果你不变,人们不来听你的。而且,用现代钢琴演奏古代巴赫的作品,你不会觉得它不是巴赫,我用现代的乐器弹古代的曲子,也没有人说它不是古代的曲子。另外,像白居易也说过:“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爱怎样做都行。但是,古琴在古代流传,我在写《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发现在唐代社会普遍存在古琴的活动和需要,他们告别时弹琴、升官时弹琴、饮酒时弹琴、有事没事也弹琴、一个人时弹琴、很多人听时也弹琴。为什么唐代以后,弹古琴的人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听琴的人越来越少,是弹琴的人越来越少。

  唐朝是古琴发展的高峰,古琴到明清还在发展。明朝出版了很多琴谱,从谱子中我们看出它在细致深化了。例如《神奇秘谱》里的《潇湘水云》只有十段,很简短。到了《大还阁琴谱》就变成十一段,这和后来十八段的就差不多了。它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古人的发展是为了什么?不是仅仅简简单单就可以了。比如说《流水》产生了七十二滚拂,到现在才有人反对,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认为是了不起的艺术结晶,那时的人都弹七十二滚拂。这是艺术的积累,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像西方的小提琴、羊肠弦也好,现在也有人在搞,但是你演出的时候,听众等于看了一次博物馆,那根本不适合更广的社会需要。

  余:我可能要解释一下,以拉胡琴为例,我拉某些乐曲时肯定要用钢弦,不可能用丝弦;某些曲则肯定要用丝弦。那么,在西方,其实不是少数人在用古乐器的,他们的观念非常清晰,不同时期的乐器,如刚才提到的古钢琴,西方一个比较好的音乐系,肯定需要古钢琴,就是很贵都要买。除了这个以外,如古键琴(Harpsichard),你听Moznrt Opera时,没有人会用钢琴,用钢琴就破坏了演奏的。这是风格的问题,而不是少数多数的问题。如古钢琴的声音太小,很多人听不见,可是它还有用。那跟恰当的风格关系密切,出来的声音不符合音乐的风格的话,人家就不来听了,这是专业水平的问题。

  李:你说的可能还是少数人,学院里的人,你看那些音乐会,有多少是用钢琴的,多少是用古钢琴的。

  余:在专业的歌剧团及古乐团时,若奏18世纪或以前的作品,是没有人用钢琴的,用钢琴就弄出大笑话了。

  郑:我认为李老师说的是一般现象,余教授说的是专业演出吧。不过,这牵涉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向题,假如我们强调的是乐器的变化,那么,我们讨论传承关系,由唐朝到现在,它的传承有没有变呢?

  李:历史是不能禁止的,除非你把它弄死了,造标本、造木乃伊。它在自然地变。

  历史在流动,如何看承传?

  郑:自然地变,当然是历史发展的现象。可是,研究音乐的人也希望出现一个多元化的情况,他们要找回到历史上去。我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Arthur Wright是专门研究唐朝的,他的朋友是剑桥大学的Laurence Picken。我的老师过世后,Picken根据自己对唐朝音乐的理解,开了一个音乐追悼会。当然,那是他的个人理解,是他研究了一生之后对唐乐的解读与阐释。那个演奏会让我觉得非常特别,他解释唐朝音乐的节奏,基本材料来自日本宫廷雅乐,但他跟日本人雅乐节奏与速度的观念简直是天差地别。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要恢复唐朝的盛世之音,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可是我没法判断他的阐释与演奏是对还是错。你们觉得重新恢复就等于继承传统,还是只是个人对于传统的一种解释?

  李:实际上,这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自然流动、自然选择。你刚才提及的那些工作,永远有人感兴趣,因为从美学的观点来说是需要的。到底那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乐器的制作方法、那时的琴弦、演奏风格、作品是怎么样的?这是必要的,不但是学术需要,也是艺术的需要,但只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和喜欢。如果把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都换成这种乐器,是不可能的,中国乐器也是一样。比如现在琵琶用的弦,不如日本丝弦好。如果中国也做出适合中国琵琶的丝弦,肯定他们也会换。这个也是1958年才开始产生的,这是音乐表现的需要。其实,弹《十面埋伏》这种曲子,用钢弦比丝弦来得劲。观众听了这种《十面埋伏》,没有觉得不是《十面埋伏》,这不影响它的内容、风格、精神面貌,艺术也不影响。当然,它是有点变化,就好像水墨画,后来着色了,浅绛、青绿、金碧都可以,但那还是山水画。有人认为水墨才是正宗中国文人的传统山水画,有人持这种观点,比如说四王都是水墨,不是水墨就不对。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美学观念或者欣赏口味。古琴换了这种弦后,是不是弹《流水》就不对了?第一次听古琴,就觉得这不像古曲吗?不会的。听古曲,顶多是声音有变化,有时代的区别,但不是决定性的。就好像我用这个弹古曲,有人还是不接受,为什么?因为有些人就是不喜欢古代文化,不能接受古代文化,这是一种类型。但是,钢丝尼龙弦的产生是社会自然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现在用的是丝弦,指甲就会像被锉一样,一下就锉个沟,“咯吱咯吱”的声音比以前的丝弦还要大。

  苏:我们有些经验,就是丝弦要做一些处理,比钢弦要花多一点工夫去料理。

  李:那种处理,不是一般人会的。现在你们丝弦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比如五、六、七弦丝股太细太多,在弦上差不多成了横丝,当然很剌手指,一至四弦缠弦的外皮丝也不压扁些,噪音又大,又特别磨手。

  郑:这就牵涉到整个文化传承了,因为音乐的传承是口述的、非物质的,是一代传一代的。那么,从唐朝到宋朝、到明朝、到清朝、到现在的各个不同时代中,文学有文献,但是,音乐没有录音。诸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怎么看这个传承?因为一千年以来,或者再早开始就是需要人传人的。其实,口述与非物质传承,就是口传心授的,你们怎么看待口传心授的问题呢?

  刘:刚才谈论了很多音乐里物质的部分,其实,音乐本身是非物质的、它有口传心授的部分,这是你要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一部分,人们在诠释上可以有无限的争论。这牵涉到文化思维方式的问题,比方说,唐代人的精神需要跟我们现代人的精神需要有什么不同吗?我们现在的需要是钢弦和宏伟的曲子,可是在唐代,一般人也只爱听宏伟的曲子吗?这是唐代人自己的看法,还是现在人所理解的唐代人?唐代的文化水平很高,整个社会的精神品位也高。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代的文化,尤其是因为传统文化地位低落,社会艺术品位也正在堕落,因此,古琴就没有人懂了。正由于口传文化这一部分难于保持,所以郑教授有这么一番用心来安排这次座谈。我们一进来就讨论丝弦、钢弦的问题,以致一直未能进入“文化传承”的主题,很可惜。我们明白李教授的口味,因为他要面对消费群众,群众不喜欢就不可能再弹丝弦的曲子,这是肯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古琴艺术的传承关键仍在社会的文化教育,我认为演奏者既需要尊重群众、服务群众,也要教育群众、提升他们的品位,这是两方面的角色。我们喜欢丝弦,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时是用丝弦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我们的审美感觉,所以自然地我喜欢它的音色。我弹过钢弦,并不是不能弹,只是不喜爱,我是业余的,不需要演出,没有演出效果的顾虑,既然是自娱,还是选择使用传统丝弦。我现在教学生也用丝弦。我想,香港是这几十年来全国用丝弦演出最多的地区,也不见得没有听众,当然,不免是阳春白雪。我到欧洲演出,曾经全场用丝弦独奏,我的印象是,西方一些有音乐修养的听众很能接受,这是因为整个文化环境不一样的关系。

  郑:你们觉得丝弦更能表达历史的感觉、传承的感觉,是不是?

  苏:我们弹的时候没想过这个问题,这是听的感觉吧。

  郑:那么,你们是不是觉得丝弦比较能够抓住古琴最主要的传承精神?

  刘:首先,两种弦的最大差异在音色,钢弦的音色肯定比较响亮,但是,丝弦在音量上不见得有太大幅度的差别。第二,所有乐器,以质料决定它的音色,丝弦能有效地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色。丝在琴上发出古朴淳厚的音色,这一点我是很享受的。还有,何先生,这个唐代的琴,过去一千多年来都是使用丝弦,现在钢弦发明了才50年,放在唐琴上面,那种张力会不会形成破坏呢?我的意见是,如果不弹它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弦放开,不然,这老祖宗的东西可能会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而这个破坏我们不能够马上觉察,可能要10年、20年、30年才出现,那时候如果造成损坏,就恐怕不容易补救了。

关注热点

特别推荐

猜你喜欢